4.5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会根据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2.初步会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难点:应用恰当的统计量对事件进行准确分析。三、教学过程:1.复习引导:师: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统计量?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极差。引例1:下面判断正确吗?请说明理由。篮球场上有10人在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8岁,有人说这一定是一群高中生(或大学生)在打球。答:错,比如2名30岁的老师带着8名15岁的初中生在一起打球。引例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甲:13131415151515161717乙:344556666467(1)求甲群游客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是哪个数据?(2)求乙群游客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是哪个数据?学生回答:(1)甲:平均数15,中位数15,众数15,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是平均数。(2)乙:平均数17,中位数5.5,众数6,其中较能反映年龄特征的是中位数和众数。师:能否用平均数来反映乙群游客的年龄特征?生:不行,因为乙群游客的年龄相差太大,其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不能够反映年龄特征。师生小结:平均数很敏感,当数据中含有极个别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据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反映一般水平,因此反映一批数据“中等水平”一般采用——中位数。2.新课教学:例1车间有15名工人,某一天他们生产的机器零件个数统计如下:生产零件的个数(个)67891011131516工人人数(人)12412112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准备实行每天生产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将如何确定这个“定额”?请你结合适当的统计量进行分析。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学生们最终达成公识:管理者所确定的“定额”应该是大多数工人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生产零件个数。“定额”太低,不利于提高效率;“定额”太高,不利于提高积极性,因此可以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几个统计量中去考虑如何确定定额。平均个数为10个,此时将有8名工人可能完不成任务,因此不可取;再考虑工人生产零件个数的中位数是9个,如果以中位书数9个作为定额,那么可能有7名工人完不成任务;而工人生产零件个数的众数是8个,如果以众数8个作为定额,那么大多数工人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因此可以把定额确定为8个。教师补充:在不同的事件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起的作用不同.要反映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一般选用众数。同时应当注意:在实际情境中,车间管理者在决策时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革新、工人素质的提高等。例2合作探究:高一(8)班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参加运动会集训时最近10次的比赛成绩如下(单位:米):甲:5.955.936.175.915.996.136.186.056.006.19;乙:6.116.085.835.925.845.816.186.175.856.21;如果你是他们的教练,现在要你挑选一人参加运动会,你会挑选谁去?请你结合适当的统计量进行分析。生:应该选甲。师:为什么?生:因为甲的平均数为6.05,乙的平均数为6.00,甲的平均数高于乙,所以应该优先考虑选甲参加运动会。师:很好。如果甲、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不是上述情形而是下列情形:甲:5.955.936.075.915.996.135.986.056.006.09;乙:6.116.085.835.925.845.816.186.175.856.21;如果你是他们的教练,现在要你挑选一人参加运动会,你会挑选谁去?请你结合适当的统计量进行分析。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学生最终达成公识:应该选甲。师:为什么?生:因为甲和乙这时的平均数一样,均为6.00。而甲的方差为0.00684,乙的方差为0.02434,甲的方差比乙小,这说明甲的成绩更稳定,所以应该选甲。教师总结:当两人的平均成绩不一样时,应该挑选平均成绩高的那一个运动员;当两人的平均成绩一样时,无法用平均成绩分出高低时,就要看他们的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