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理解农业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2、阅读教材,了解中华农耕文明产生的时间、概况;通过老师导读、分析,理解农耕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意义;通过对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分析,认识其与客观历史的关系。3、通过了解神话传说,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影响;通过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农耕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难点:史前考古发掘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说明:1.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故以此作为重点。2.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情境日益清晰。要从实际考古发掘的材料中寻觅中华文明起源的痕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可结合相关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二重证据法,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故以此为难点。[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2、农业的起源-原始农耕的出现(一)条件1、工具改进——新石器图片一:用心爱心专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本课为什么从原始农耕开始,然后再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又具有哪些特点呢?学习课文,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看图思考】你认为图片一所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与原始农耕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思考生产工具的进步发展对社会生产力,乃至农业起源的影响。)生产工具形状用途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较粗糙用于采集、狩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精细尖锐用于农耕生活【总结】生产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2、环境的变化10000多年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变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数量逐渐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剧烈变动破坏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使人类由采集和狩猎提供的食物大大减少。人类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开始改变生产方式鹤生活方式,利用所掌握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来生产食物。(二)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三)内容: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强调】原始农耕的出现(也叫做农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用心爱心专心打制石器(旧石器)磨制石器(新石器)(四)中国特色:1、中国是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2、南稻北粟、同时出现、南北并立。3、黍、稷、大豆【思考讨论】农业生产的产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总结归纳。)1、提供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2、生产力提高,抵御生存威胁的能力增强;3、人口增加;4、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保障比较稳定的居住;人类生活进入到农耕聚落阶段。经过上述思考讨论后,可直接过渡到练习与测评第一题的交流分析。练习与测评1: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五)典型——姜寨遗址图片2:【读图分析】姜寨遗址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此题让学生直接分析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先简介姜寨遗址的基本考古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回答。)姜寨遗址的基本考古信息: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布局:中间为公共墓地,四周有五个单元的房子,各有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