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建议用时:40分钟)1.(2020·资阳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最初的史官是巫祝者的兼职,占卜、祭祀、记事,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史官往返于神事与人事之间。史官一身多职的状况在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魏晋时期著作官制确立,修史机构、组织编制、撰注制度均已形成,经过唐太宗的改革,别置史馆于禁中,宰相监修国史,置兼修国史、直馆等史职,另设起居郎、金人记事记言,集注起居,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从汉到唐,私家修史之风极盛,但是,在私家修史之风盛行的同时,国家正式的修史机构也在不断发展,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刘元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最初的史官”“秦汉以后慢慢发生了变化”“唐太宗改革……形成完善的史馆修史制度”可知,史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由材料“各项职事集于一身”到“专职的史馆史官始设于曹魏”可知由兼职史官到专门史官,史官由一官多职到专职修史;由材料“别置史馆于禁中”可知专设史馆修史;由材料“撰修正史的权力逐渐地由民间转入官府,最后完全由官府所垄断”可知由民间、官府皆可修史到官府垄断修史。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官的职能“记录历史”,史官的原则“秉笔直书”,史官的作用“以史为鉴”“惩恶扬善”可得出史官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史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由兼职史官到专门史官;史官由一官多职到专职修史;专设史馆修史;由民间、官府皆可修史到官府垄断修史。(8分)(2)意义:保留传承古代历史文化;强化、制约王权;点评时政,惩恶扬善,推动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秉笔直书、书法无隐的著史风格影响后世。(7分)2.(2020·十堰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根据材料“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材料“‘皆日(曰)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统治阶层大多因循守旧。第(2)问,根据材料“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涌现;根据材料“‘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官至中郎将”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大胆使用、提拔新人,有利于改革的进行;根据材料“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开创了汉代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答案](1)历史背景:汉初仍面临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发展的艰巨任务;统治阶层文化水平普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