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可以四人讨论)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完善答案。《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三、将信息进行整合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用心爱心专心121号编辑1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菩萨蛮》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位少妇的孤独寂寞的信息用梳洗二字便可以概括完全。虽然意象众多可是它的有效信息还没有《梦江南》中的多。《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西楼(独)云锦书(雁)月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红字部分为重要信息,黑字部分为次要可以忽略不计的内容。)3将重要信息中找出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又是不同?这些信息中又有哪些内涵?相同信息花秋独雁愁不同信息月《一剪梅》梧桐细雨《声声慢》分析内涵:⑴不同的信息。比如月。《一》中有月,且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地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中无月,且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细雨空滴,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如在心情恬适之中,梧桐滴雨,恐是一番美景的。⑵对所选出的相同的信息进行分别理解,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秋:《一剪梅》(以下简称《一》)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以下简称《声》)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独:《一》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而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