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蜀道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3、了解李白的放达。【学习重点】1、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2、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学习难点】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借助“教材助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教材助读】一、了解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二、写作背景《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预习自测】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噫吁嚱()()()鱼凫()石栈()猿猱()扪参()()抚膺()巉岩()萦岩峦()砯崖()崔嵬()()飞湍()喧豗()凋朱颜()咨嗟()()【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2、探讨《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2、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提示:可以要学生找出每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它叙述了什么内容?又描写了什么内容?3、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6题。赛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①《折柳》:即《折杨柳》,乐府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1、《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作者天才豪纵,作(体裁)亦逸气凌云。“五月”在内地届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是积雪,“无花”二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地的苦寒。2、分析颔联的表达技巧。3、这首诗体现了边境将士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后反思】4蜀道难第一课时【预习自测题】1.yīxūxīfúzhànnáoménshēnyīngchányíngcuīwéituānhuīdiāozījiēpēng2.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质疑探究】1、参考答案: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