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分阶段(历史上、80年代中期以前、80年代中期以后)了解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人口迁移对人口的分布及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的变化:1.迁移方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的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2.迁移原因: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有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历史上,每当北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总体上特点——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频率较低;自发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少,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等管理制度的控制较多。因为这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1.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教材20页表1.6)从1954年到1984年,跨越乡镇及城市办理迁移手续的迁移人口为5.94亿人,平均每年在1900万人以上。2.人口迁移的方向(教材21页表1.7)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持平地区:西藏净迁入地区:其它地区(共24个省区)3.人口迁移原因(7点)①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的自发迁移。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总体上特点——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教材21页图1.17);以自发性的移动为主。因为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控制。(深层次原因祥见教材22~23页阅读材料: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1.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教材21页图1.18)用心爱心专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2.人口迁移原因(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教材22页图1.19);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问题:对比教材中的表1.7和图1.19,找出80年代中期前后人口迁移发生反方向变化的省区?试简单分析其原因答:辽宁、上海由人口净迁出转为人口净迁入;河南、安徽、浙江、湖南、广西等由人口净迁入转化为人口净迁出。辽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城市分布相对集中;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工业基地。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较多的劳动力。而河南、安徽、湖南、广西等农业人口相对较多,很多地区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劳动力过剩;浙江外出经商的人口比例较大。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有关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直接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是()A.移民支边B.耕地资源的大量开发C.战争频繁D.自然灾害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数量少、规模小,多自发行为B.数量多、规模大,主要受政策制度的影响C.数量多、规模大,多自发行为D.数量少、规模小,主要受政策制度的影响3.80年代,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B.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D.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二、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柱状图”,回答问题:(1)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呈_____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