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人教必修5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朝代晋籍贯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生平简介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作品风格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二、文本知识1.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背景资料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三、字词归纳1、字音辨认眷然()西畴()衡宇()载欣载奔()盈樽()壶觞()酌酒()矫首()翳翳()盘桓()幽壑()崎岖()2、通假字①乃瞻衡宇____________________1②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泛指有事情。(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于时风波未静古义:今义: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4、一词多义以(2)为(3)就(4)犹(5)引(6)策(7)行(8)乘5、词类活用(1)悦亲戚之情话:(2)园日涉以成趣:(3)时矫首而遐观:(4)乐琴书以消忧:(5)或棹孤舟:(6)携幼入室:6、特殊句式①遂见用于小邑_____________②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③复驾言兮焉求_________________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______________⑤乐夫天命复奚疑_______________⑥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⑦僮仆欢迎,稚子候门__________四、内容探究1.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2.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参考答案:三、字词归纳1、字音辨认juàn、chóu、hénɡyǔ、zài、zūn、shānɡ、zhuó、jiǎo、yì、huán、hè、qíqū2、通假字①衡,通“横”,横木②景,通“影”,日光3、古今异义⑴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⑵知心话。⑶有农事。⑷深远曲折的样子。⑸指战乱。4、一词多义⑴连词,同“而”,表承接连词,同“而”,连接状语介词,把介词,因为介词,相当于“拿”⑵动词,担任、动词,当做、动词,制造、酿造⑶动词,接近、动词,完成、达到⑷副词,还、仍然副词,如同副词,尚且⑸动词,端起动词,疏导、引来动词,引用动词,拉弓动词,引用、援引动词,吸引⑹动词,拄着名词,马鞭子名词,计策、策略⑺副词,将要动词,行走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