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之《晋灵公不君》安化二中谭文淼【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3.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4.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教学难点】1.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2.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1.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2.重点词语解释(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用心爱心专心(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点拨: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点拨: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7)公患之,使鉏麑(chúnń)贼之"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点拨: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点拨:且,连词,一边……一边。(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点拨: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点拨: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点拨: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二、合作探究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点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作者首先写了三件事。第一事,“厚敛以雕墙”,征收重税,竟然只是为了装饰宫墙,满足个人奢侈欲望,这表现他的贪婪。第二件事是“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类似小儿,荒唐可笑。第三件事是“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表现灵公的残暴。接下来,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最后,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赵盾按臣道,做到了“忠”。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还有一个就是“敬”,即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