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摸查考试·古诗文阅读讲评》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要求,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与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解题思路.过程与方法:将学生在本次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通过问题法、诱思探究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要求,提高解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陶冶,热爱古代诗文。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与诗歌鉴赏的方法。2.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判断方法,弄清楚翻译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技巧。3.掌握诗词鉴赏中关于技巧这一考点的答题思路。4.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规范答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明确高考要求: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文言文整体阅读考查内容”1.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5题)(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6题)(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9题)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第7题)(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8题)三.本次考试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分析。(明确本课讲评的重难点)表一: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一览表:主观题客观题5(实词)6(虚词)7(信息筛选)8(分析综合)9(断句与翻译)0.68分2.38分2.05分1.68分2.4分(断句)1.23分(译)1.29分(译)28.5%79.5%68.3%56%60.5%41%42%四.文言文讲评师: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裁:06年宋濂《杜环小传》;07年《聊斋志异·郭生》;08广东高考《晋书·周访传》结论:人物传记是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材。(一)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结合文本分析)整体把握(知人明事辨理)写几个人物1.知人(掌握文中所写的人)主要人物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次要人物有哪些?依附怜任不喜张平罗金山太宗秦王廷美张平2.明事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几件事情(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曲折的仕途(镇将)(1段)监市木秦、陇监阳平木务兼造船场(2段)智收盗寇宽厚待辱己者(3段)3.辨理分析作者借所述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或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借他人之口表达看法;叙事之中透露出看法)本文:四段“论曰”在“整体把握”中顺便讲评完第7、8两道题。(7题略讲,8题详讲)(二):具体讲评其它题目第5题实词(28.5%):(详讲)(1)指名作答(2)师生共同总结误因:(大部分误为B项)B项①没有放回原文的语境中去考虑分析(实词考查的是“在文中的含义”)②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独夫之心,日益骄固)C项①没有放回原文的语境中去考虑分析②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个别同学选择其它的选项,没有从词性方面去考虑。小结:判断实词的方法:(幻灯)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第6题虚词(略讲)齐答师生共同解释第9(1)题断句(略讲)存在问题①该断未断,不该断的乱断原因②未明句意张平出示参考答案: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每错两处扣1分)第9题翻译(41%)(详讲)9(1)①明确重点字词②出示学生答案,其余同学一起分析优缺点,并总结出翻译本句的要领。答案举隅:例1:平因为善于言辞遣手下说服他们来投降。(1分)误因:没有调整语序(调);重点虚词“以”、重点实词“说”译不准确;未能按照原文的句式翻译。例2:张平派人用一些奉劝的、和悦的好话去说服那些盗贼,因此(那些盗贼)都来归附了张平。(2分)(好:能调整语序,能补出宾语)误因:罗唆,不简洁。(不“达”)③师补充存在的其它问题:“好辞”误译:善良的言辞;和平友好的方法;因为喜欢文辞;忠厚的言辞。④参考答案:张平派人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前来归顺)。(得分点:“以好辞遣人”要译为“遣人以好辞”,“说”“归”。大意对1分。)9(2):①明确重点字词②出示学生答案,典型误例:张平不仅不记恨陈年旧怨,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