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教学策略初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每个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在教学中实现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统一,教师需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和方法上作好准备,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为例,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常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在知识内容的把握上,要注重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经历;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淡化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的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等。教师的困惑在于对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无从下手,极易陷入教学“定势”。如何突破“定势”的束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教师在开展《经济生活》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思考,往往具有普遍性,故择其三试作讨论。一.体会《经济生活》模块的编写思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找到“新”与“旧”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经济生活》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高一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许多政治教师也常常把讲授《经济生活》等同于对高中生进行经济教育。但这二者间仍然是存在一定反差的。1.了解编写《经济生活》教材的根本指导思想有的学者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与过分依赖西方经济教育并存”1形容中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的状况,表现在: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较多强调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大学则往往被西方经济学“一统天下”。所以不难理解,作为新课程体系下的新编的经济教材,《经济生活》在开篇依然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路,保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素以理论严谨、逻辑严密著称,用“生活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它确有一定困难。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面对的一个难点。2.对比国外中学的经济教育状况西方许多较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很重视市场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1用心爱心专心以美国为例,既有象NCEE2这样的专门教育机构,也有象《The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3这样的专门杂志,同时国家还以教学目标的方式,规定了22个中学生必知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的衡量方法,形成了规范的经济教育体系。再看英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中学阶段进行经济教育,现在经济学已成为仅次于英语和数学的第三位最受欢迎的课程,每年约有25%的12-13年级学生(相当于高二、高三年级)选学经济学或商业课程。有专家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是较低的…应该在青少年学生大力普及经济学常识。”4作为《经济生活》模块的授课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期望和需要,一方面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和地位的制约。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借助西方经济教育中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常用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二.探索讲解基本经济理论的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有多种实现方式,其中一个常规的手段就是讲解基本理论。在新课程和新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传统的理论讲解?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基本理论由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这两个重要元素构成。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面对着教学时间缩短(由一学年缩减为一学期)、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的现状,需要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落实基本理论。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如何确定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基于两条标准。其一是“理论逻辑”,根据知识点在理论体系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判断,那些如果缺失就无法使理论“自圆其说”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即为重点;其二是“生活逻辑”,根据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经验来判断,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开展经济活动的效果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即为重点。当然,教学中的重点与考试特别是高考中的重点未必完全一致。这里所说的确定重点的标准,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目前学习和将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