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第三课第一节第二框的内容,与上框矛盾的概念相连接,着重学生阐明矛盾普遍性原理以及一分为二的观点。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教学目标:基于我对教材理解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和对待矛盾的基本科学态度有深入的理解。了解两分法,一点论的基本含义;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坚持“两手抓”。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并结合教材对矛盾普遍性原理论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自己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和事,防止片面性、绝对性。教学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学难点:1、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2、学会全面理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展示、幻灯展示,使教学更有利于调到学生学习积极性。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循循善诱、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知识网。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四、教学过程:我准备四个现节,环环相扣,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哲海拾贝】(多媒体展示)题目:“忘记悲伤的妇人”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问“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茅舍或华厦,乡村到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不知不觉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离开她的心。看完短片后,设问:“世界上真的有没有痛苦的家庭吗?”回答是:没有。世界上每个家庭都有痛苦与快乐。都存在苦与乐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用心爱心专心1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这样让学生带着这此问题来进入课堂,增加学习的针对性与趣味性。)环节二:【合作探究,实出重点】本课的重点是矛盾普遍性。在之前,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对此,我准备两个层次来讲解:(一)矛盾的普遍性:(板书)1、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板书)教材中对此问题表述显得理论充分而不直观。因此,我先给学生展示示意图如下:(多媒体显示)问:在这些众多矛盾中,哪些矛盾不好理解或应当重点理解?请提出来。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大概有些了解,可简单议一议,教师总结:事物运动的矛盾在空间上看,是无处不在的。问:一切领域事物都包含矛盾。那么对同一事物讲,在它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不是有时有矛盾,有时没矛盾呢?请同学阅读教材90P页——91P页4个自然段。回答以上问题。(图示,多媒体显现)这就是: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以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这是今天学习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板书)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环节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引导过渡:用心爱心专心2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正如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一样。(二)矛盾的客观性(板书)这一层次关键讲清这样一个问题: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事“制造”矛盾。这是不是说矛盾有时候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学生议论。应这样理解,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根本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现实的矛盾了。总之,矛盾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