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说“木叶”》【复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基础知识以及里面涉及到的诗句2、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复习设想】1、勾划出本课可能会考到的字词音2、背诵文章中的优美诗句3、赏析重点语段【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一、基础知识(一)重点字音袅袅(niǎo)灼灼(zhuó)皋(gāo)征戌(shù)瘐(yú)褒(bāo)翩(piān)荃(quán)干燥(zào)漂泊(bó)迢远(tiáo)桅杆(wéi)(二)重要诗句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谷柳恽》)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7、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8、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9、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10、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二、重点段落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明确: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味:树:饱满木:疏朗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用心爱心专心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检测练习】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A.勺灼灼大约中药B.陇拉拢垄亩玲珑C.遏褐色喝水口渴D.萧排箫潇洒绡丝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传诵钟爱需要B.留传洗炼精彩C.景况概念清园D.干躁察觉缠绵3.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诗人们________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________概念,也就由此可见。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________,而且是十分一致的。A.好像凭借排除B.似乎凭借排斥C.似乎凭藉排斥D.好像凭藉排除4.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A.“这”前的句子是个复杂单句,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古代诗人们”。B.“中国古代诗歌”属兼语成分。C.“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是个插说成分。D.这个长句是个复句,“这”前是一层,后面是一层。参考答案1.D2.A3.B4.C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