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第一章总论一、会计的三个作用1、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决策2、向经济责任考核工作提供会计信息3、向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二、四个会计前提1、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A、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B、选择会计处理立场。C、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2、持续经营:历史成本、折旧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3、会计分期: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如下图:4、货币计量我国一般企业均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也可以采用某一外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三、十三条会计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强调合法性)。客观性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12项原则的运用,不能违背客观性原则②、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间指标口径一致,横向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可比性原则强调横向可比,一贯性原则强调纵向可比。③、一贯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必要时可以适当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因坚持一贯性原则而违背客观性原则。变更条件:A、法律、法规要求;B、更恰当反映④、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决策相关,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⑤、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确认和披露,就是为了贯彻及时性原则⑥、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①、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当的期收入或费用。②、配比原则:指收入和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包含两层含义: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③、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帐面余额。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凡只使本年度受益的,作为收益性支出;使几个年度受益的,作为资本性支出。注意区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改良与修理的会计处理差异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①、谨慎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e.g.A、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8项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密秘准备!B、债务重组中对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的处理原则。C、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的相关规定。D、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八项准备列支科目:坏账准备——管理费用存货跌价准备——管理费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投资收益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能仅根据法律形式核算和反映。三、六大会计要素1、资产①、三个特征,缺一不可A、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利益。B、企业所拥有、或企业所控制(控制就是不能完全拥有)的C、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②、资产的确认标准:A、符合资产定义,B、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即使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