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古代中外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2016课标Ⅲ,45,15分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历史解释★★★近代中外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2013课标Ⅰ,45,15分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的比较历史解释★★☆分析解读改革开放的年代,需要我们借鉴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是一些选修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教材内的知识点着墨不多。试题命制采用最新史料,设置新情景,旨在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史学素养,这一特点估计在未来高考中仍会延续。备考建议:(1)注意培养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关注社会热点,将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考点集训】考点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1.(2018清华大学能力测试,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志在平北齐,定江南,统一全国。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集权,扩充兵力。他一面削夺宗室诸王及勋贵大将的权势,一面要求宗室诸王及将帅的故旧部属不得尽忠于故主,而只能以天子一人作为专心侍奉的对象。为了对北齐用兵,他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募兵范围,将征兵对象推及所有均田农民,且“改军士为侍官”,“侍官”犹皇帝侍卫,明确了府兵的“禁旅”“宿卫”性质,改变了原先府兵将领“自相督率”的现象,当兵之民既有“侍官”的荣誉,又逃避了国家赋役,以至出现了均田农民踊跃当兵的局面。武帝大力整顿府兵军纪,用法严整,又经常体察军情,慰勉将帅,笼络军心。周武帝在释免奴婢、杂户的同时,为避免激化统治集团矛盾,又把部分奴婢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勋贵。建德二年(573年)武帝集群臣、沙门、道士,“辩释三教先后”,结果得出“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结论,建德三年五月,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建德六年平北齐,武帝又令断齐境佛法。——摘编自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1)内容: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府兵制,扩大募兵范围,提高府兵社会地位;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背景:宗室诸王与将领权大,削弱中央集权;分裂割据,战争频繁;佛教与政府争夺经济利益;诛杀权臣,掌握实权;周武帝具有雄心壮志。(2)影响:增强了北周的实力,为灭北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抑制佛教,释免奴婢,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增加了政府赋税,促进了经济发展;为隋唐时期兵制改革奠定基础;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为之后的政权更替埋下伏笔。2.(2018河南许昌、平顶山一联,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以关中为腹地,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之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籴,贱则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能从中获利,此即“常平法”。——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改革措施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改革措施的意义。(7分)答案(1)措施:整顿漕运;平抑物价。原因: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急需江南物资;安史之乱后经济凋敝,税源枯竭,财政困难。(2)意义:降低了漕运成本,保障了漕运安全,提高了漕运效率,促进了物资流通;打击了囤积居奇,调控了物价;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重振了中央权威。3.(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