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S2C2C1Q数量6070110120价格(千元)P1.0Sd国内供给曲线Q=40dcbaDd对国内钢铁的需求D总需求曲线1.5第八章进口保护政策:非关税壁垒本章中我们继续分析进口保护政策,但把重点放在非关税壁垒上。我们不仅要分析非关税贸易保护政策所造成的各种经济后果,还要分析影响贸易的国内产业政策、消费政策和其它经济政策,这些国内经济政策虽然不直接控制进出口价格和数量,但会通过对本国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来间接影响贸易。第一节进口配额与“自愿出口限制”各国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保护本国市场方面,除了征收关税以外,还有许多非关税措施,其中最流行的非关税壁垒是进口配额。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口。配额的种类方式很多,有在全球范围内的配额,也有分国别的配额,有进口国单方面设置的,也有双方协议的,但不管什么方式,这种对进口商品数量的控制,都会对本国商品的价格、消费、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利益变动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则不仅取决于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大国还是小国),还取决于本国进口工业的市场结构。由于我们分析关税的影响时已经讨论过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在配额的情况下,这种区别类似,所以就集中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中都假定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只是小国。一、竞争条件下的进口配额我们仍然用前面的例子,假定中国进口钢铁,而中国钢铁行业假定是完全竞争的。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中的许许多多企业必须与国外同类商品生产者竞争,由于中国不具有生产钢铁的比较优势,国外产品很自然地进入中国市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亦由国际市场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决定。图8-1竞争条件下进口配额的影响在图8-1中,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一样,假定为每吨1000元。在这一价格下,中国国内的钢铁生产量为S1(60),消费量为C1(120)。现假定中国政府实行配额钢铁进口配额,只允许进口Q(=40)吨,其总量一定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C1-S1=60吨)。整个供应量从原来在国际价格下的无限量变成了有限供给。消费者的需求也变成了分割的两部分。在满足了对进口钢铁Q吨之后,其余对钢铁的需求只能由本国产品来供给。在总需求D扣除了Q之后,就是对本国钢铁的需求,用Dd表示。在原来每吨1000元的价格下,对本国钢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短缺,从而引起国内钢铁价格上涨。在竞争的条件下,中国钢铁业中的各企业生产增加,一些本来在国际市场价格下无法经营的企业也投入了生产。一方面国内的生产量随价格上涨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量则由于价格上升而减少,短缺逐渐消失,当国内生产量与对本国钢铁的需求量相等(都等于S2)时,市场达到新的均衡。在新的国内价格(1500元)水平上,本国生产S2(70)吨,进口40吨(等于配额),总供给量为110吨,等于在这一价格上的总需求量C2。在竞争条件下,进口配额对本国生产,消费,价格的影响都与减少同样数量进口的关税相似,只不过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来减少进口和增加国内生产,而配额则从相反的途径,先减少进口造成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国内生产。但是,配额对国内各集团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则与关税略有不同。这个不同主要反映在政府税收上。关税给政府带来收益,而配额中这部分的利益就不一定归政府了。这部分利益(图8-1中的C部分)被称为“经济租”(EconomicRent),其归属完全取决于政府怎样分配这些进口限额。一般来说,政府有以下几种方式分配进口配额,而每一种方式所产生的福利变动都是不同的。(1)政府直接颁发进口许可证给进口商。颁发给谁由政府决定,许可证是免费的,谁拿到就可以从进口中获利。进口商在进口时只需要支付国际市场的价格,转手在国内市场就按国内的高价出售,其所得的利润正好等于政府的税收部分C。当然,进口许可证也许会直接发给需要使用钢铁的消费者(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相当于花费了较低的价格(1000元)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