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形式,预算以部门为依托,以部门为基础单元。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预算编制非常复杂,既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又要有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撑;既涉及到部门之间、部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调整,又是对财政部自身的革命。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部门预算的实施提高了预算的透明度和管理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政府、财政及部门的行为起到了规范和制约作用。部门预算制是以编制部门预算为依托的一种预算资金管理制度。在部门预算制度下,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的执行,定期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编辑]部门预算与传统预算的异同点相同点有两个:一是继续实行两上两下的编制办法,即仍然由部门编制预算上报财政部,财政部把预算数审核后下达控制指标,部门根据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财政部,财政部再根据人大批准的预算数批复给各部门。二是不改变部门的分配权,即仍然由财政部和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如计委、科技部、国管局)按经费性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和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不同的地方有五点:一是预算编制时间提前了;二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各部门的所有开支编制到一本预算当中,预算情况一目了然;三是预算编制的方式不一样,原来部门替下属单位按资金性质的不同进行代编,实行部门预算后要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写,层层汇总,使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四是编制预算的范围不同,原来只考虑预算内的收支,不考虑预算外和基金预算,现在全部包括在内;五是批复的方式不同,原来批复预算是由财政部各司独立向各部门批复,现在改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这样可以保证质量按时批复。[编辑]部门预算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功能预算",部门预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完整性。部门预算内容由预算内扩展到预算外的,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使预算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调控能力。2、细化性。部门预算的内容细化到部门及下属单位。部门预算详细地确定和规范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预算支出项目和支出内容,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更全面地发挥财政分配资金的职能作用,逐步改变目前把资金切块给部门自行分配使用的状况。各部门预算不仅反映本部门的年度财政需求,还要反映本部门的全部收入状况,内容更全面,体现了预算的精细性。3、综合性。部门预算采用综合预算,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类资金。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单位)预算收入;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单位)支出需求,先由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单位其他收入安排,不足部分再考虑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在对部门预算实行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增强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政府资金的能力。由于部门预算克服了传统功能预算"残"、"粗"、"散"的弊端,从而为硬化预算约束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使预算资金管理由传统的"功能预算"过渡到部门预算制。[编辑]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单位预算的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1、摸清家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所有可供使用的资源进行清理和计算,产生本年度的收入和可供使用的资源预算。2、对部门和单位的本年度人员机构和所有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排队,然后,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本年度本部门本单位必须做的几项工作,同时计算每项工作的实际成本,确定每项工作完成后所达到的最终效果,3、核定每项工作所需经费,并在预算编制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考核每项工作经费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追踪问效制度。单位预算需经过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一上是由部门(或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布置,根据本地区财力状况、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本部门的工作需要,按照人员经费支出定额标准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采取规定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建议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