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作者简介:1940年生。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系教授,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近代中国》季刊(ModernChina)创办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法律、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主要内容:作者利用二十世纪30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最后一部分包含全书结论。第一编背景第一章探讨的问题(一)中国的小农比较农民学中的三个传统:功利主义:舒尔兹:小农作为经济人,最求利润。波普金,《理性的小农》,对此对应蔡亚诺夫强调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实体主义:卡尔波兰尼,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这可以解释小农互惠关系(道义经济),斯科特《小农的道义经济:东南亚的叛乱和生计维持》;马克思主义:封建经济的基础,被剥削阶级。黄宗智的主张:追求利润者、维持生计者和受剥削的耕作者的综合体。区别不同阶层(包括经营式农场与富农、中农、贫农与雇农)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的统一体。提出农业内卷化(二)农村演变的型式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美国模式(突出现代化和资本化的家庭式农场)。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升降。黄宗智认为: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提出了人口因素与生产关系?中国华北小农经济为何落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小农经济影响程度?(三)中国的村庄过去的研究:(1)形式主义(主要是施坚雅的研究)不太注重村庄,而认为小农的活动范围是基层市场共同体(以农村市场共同体为中心)。其基本假定是自然村完全被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体系之中。施坚雅愿意是纠正人类学家只着眼于校社团的倾向,但结果几乎完全消灭了他的对手,影响了一整代的美国史学家。在中国,施氏的观点得到了萧公权、翟同祖、张仲礼的支持,强调了士绅阶层与政府之间的关系(2)实体主义的观点主要由日本学术界持有,他们很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所以观点不同的原因在于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地区,而日本学者的资料多来源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由此出发,探讨的村庄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探讨村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黄宗智在本书中采用了以村庄为研究核心的研究范式,这与他采用的资料有很大的关系。第二章引用的史料和研究的村庄满铁实地调查资料、清代刑科题本、宝坻县刑房档案。研究的村庄:河北省和山东西北部的33个村庄,分为7种类型,前4类有较强代表性,后3类则较为特殊。第三章生态环境水利与政治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