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物价总水平将上升一个台阶前言:如果说去年只是商品相对价格变化,那么今年宣告物价总体上涨。从4月份CPI的2.8%一步步走到3.1%、3.3%、3.5%、3.6%......,让众多底层百姓陷入慌与狂,也让政府重手启用有风险的价格管制手段......。全面通胀周六早晨,位于北京朝阳区团结湖附近的一个露天早市,熙熙攘攘,人流比往常更加密集。这里和北京奢华地段国贸CBD只有一箭之遥,但是和CBD的一掷千金相比,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每一元每一角都要精打细算。在摊主周福义的印象中,最近一两个月,早市的人流量持续增加,以往多是推着购物小车、步履蹒跚的老年人,而近来年轻人越来越多开始涌入那到处掉着菜叶、泥土的早市街道。蔬菜和水果是这些年轻人购物的主要目标,由于摊位成本费用比超市里的菜市场更为低廉,这里的水果蔬菜比菜市场每公斤还能便宜0.5元到2元不等。“北漂者”小郭说,尽管和超市菜市场比起来,早市的蔬菜和水果质量都相对较差,需要仔细挑选,但是按照买够一周所需的量来计算,一周能够省下四五十元。这对于刚刚工作、每月收入仅三千元的小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即便如此,小郭对早市还是越来越不满意,“水果的价格最近疯涨,玫瑰香葡萄早市价格已经从此前的每公斤4元涨到了8-9元,一种名为高粱饴糖果的价格一周之内从10元上涨到了15元,菠菜从此前的每斤2元涨到了每把2元,一把只有半斤多一点。”但是小郭以及和她一样收入不高的年轻人还离不开早市,这里除了能让他们饱足之外,还提供温暖。冬天来了,今年刚来北京工作的她需要一件羽绒服,但是逛过西单之后,她发现羽绒服比去年几乎涨了一倍,稍微好点的羽绒服都在千元左右,“听说是棉花等原材料最近价格疯涨。”无奈之下,小郭只好回到早市中选择了一件三百元的高仿双层冲锋衣,“暂时应付一下,到时不行的话再去服装店定做。”“最近怎么了?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在疯涨?”小郭印象中,从国庆节前起,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从米面油到水电煤气,从水果蔬菜到快餐小吃,连每天早上喝的豆浆都从1元上涨到了1.5元,而房东也开始透露出房租要上涨的意思。这不是小郭一个人的焦虑,整个国家的底层百姓都在面临物价飞速上涨、购买力下降的煎熬。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抢购和囤积的现象。在11月初的湖北粮油展销会上,一个参展商的10吨大米瞬间被一抢而空。当地媒体报道说,不少摊位前排起了百米长队,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买了20袋大米,分批运回家。在河北,各大超市均出现了抢购现象,鲁花、金龙鱼、福临门等平时消费量较大的食用油甚至出现了“货架无油”的局面。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海豚(囤)族。海豚族囤积的物品无所不包,从米面油,到卷纸食糖烟酒,甚至化妆品和毛巾。在绍兴,一些市民迅速将家用电器作为囤积的目标。通胀节奏目前我国CPI的调查内容分为食品、烟酒及日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华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其中食品类在CPI指数中的权重高达34%,这意味着如果食品价格上涨10%,那么CPI将被推高3.4%,食品价格的变动成为CPI走向的决定性指标。通胀苗头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初,当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09年底的负增长率悄无声息的爬到4月份的2.8%,在背后,有色金属、大豆、橡胶、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也蠢蠢欲动,短期内出现猛涨。但是从7月份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开始出现,国内多个区域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益绿豆、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突破年内最高纪录。当时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6个城市中近7成食用农产品在涨价。9月居民价格指数成为一个转折点,3.6%的CPI创下了两年以来的新高,形成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一位投行分析师说,国庆节后价格突然失控,从现货到期货,从批发到零售,所有商品的价格如脱缰野马,都在上涨。更要命的是通胀似乎一夜之间从食品类商品价格传导至非食品类商品价格,从租金到水电煤气,10月份“居住类”价格也同比上涨4.9%,直接拉动CPI上涨0.64个百分点。衣食住行之一的衣服价格也随之起舞。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服装原料的价格大涨,丝价涨了一倍多,棉价也涨了七八成,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