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肖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人口和出行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广大农民摆脱贫穷、增加收人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l4岁以下儿童[①]。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这种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接受习染的最早环境。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责任人;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品德修养与学习智慧的培训基地。尤其是对于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异于一般儿童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其家庭教育现状并深入提出解决措施,在当前来看有极其重要而长远的现实意义。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二)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父母外出打工后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比较科学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同时,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三)家庭教育的诸多不合理其一,祖辈对孩子的溺爱。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离开父母十分可怜,于是便溺爱孩子,疏于严加管教。其二,留守儿童错误观念极易养成。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材成人。可惜的是,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其三,孩子的全面发展受阻。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未能做到以孩子为本,而是以家长为中心,以命令主义为主,甚至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孩子的成长,未能注意到孩子的全面发展。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让我们产生了忧虑,残缺的家庭教育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系统地了解这些问题又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教育问题由于年龄较小,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监护人的监护。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凑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安全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