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丁守海2010-09-20摘要:关于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需要从几个维度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2)相对于非生产型工人、大企业、公共部门,生产型工人、中小企业、私人部门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更加吻合。(3)经济周期的不同冲击源会对就业产生不同后果,即便同一冲击源,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也会产生迥异的结果。关键词:就业周期,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结构性差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就业形势急转直下。最近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一些国家的就业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份,美国非农部门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6.2万个,出现了3年来的最大增幅。不过欧洲的就业形势并没有这么乐观。以法国为例,尽管2010年第1季度经济实现了0.3%的平稳增长,但就业形势并未好转,失业率仍在10%的高位运行。“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初露端倪的经济复苏,就业到底会不会稳步复苏呢?这是时下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来为上述问题提供参考。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经济周期与就业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摆脱传统理论的信条,正视二者非一致波动的可能,特别是滞后波动与非对称波动的可能。二是强调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在不同劳动群体、不同企业、不同部门间的差异。三是比较不同的经济周期诱发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除技术冲击、需求冲击等传统的冲击源外,开始考虑劳动力市场行为变量的影响。一、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基本波动形态传统理论认为劳动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就业周期衍生于经济周期,在无摩擦的传导过程中,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假说与现实并不相符,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也逐步展开。(一)对一致性波动传统观点的两点补充传统理论认为,劳动投入源于生产需要,产出波动必然通过要素需求的变化影响到就业。至于从产出到就业的传导过程,人们并没有细究,不管是新古典主义理论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理论,都将其视作一个瞬间完成的黑箱,因此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完全一致。这种观点根深蒂固,也是一直以来人们预测就业的主要依据。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这种逻辑过于简单,与现实不尽吻合。比如,在美国2001年经济步入复苏通道后,就业并没有立即步入复苏通道,在复苏后的半年时间内,失业率不降反升(Lee&Mowry,2008)。基于这些反思,人们对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进行了补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尽管从总体上看,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是大致对应的,但二者不一定严格同步。由于劳动要素具有准固定性的特征(Oi,1962),从产出波动到就业的传导会经历一定的时滞。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比如劳动管制政策、内部人协议,一个被逐渐认可的观点是,就业周期要滞后于经济周期。对于这种滞后性,Pries(2004)提供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他发现萧条周期下的失业工人并没有被弃置于劳动力蓄水池中,相反,他们能很快实现再就业,但这种再就业很不稳定,容易再失业。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搜寻一匹配质量对时间的依赖性。他将工作状态分为三种:失业、不明就里的尝试型就业、彼此了解的稳定型就业。衰退周期下工人因害怕失业导致生活水准降低而匆忙接受那些不明就里的工作,由于匹配质量不高,容易导致再就业后的再失业(recurringjobloss)。这种失业一再就业一再失业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理解就业周期滞后性的一把钥匙,它等于延缓了本应出现在萧条周初期的失业。实际上,对照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骑驴找马”(on-the-job-search)的策略型就业者确实大有人在。Kon-stantinos(2009)认为,这种就业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失业,无益于失业率的降低,反而会加剧就业的波动性,因此在萧条周期下政府不应为消灭失业而鼓动盲目就业,相反,应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更充裕的时间来完成搜寻一匹配过程,提高再就业的稳定性。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