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报告前言。简要描述疫情基本情况,出现疫情的时间、地点或单位,报告单位或报告人,何时开展调查,此起疫情波及的人数、范围等,那些单位参与了调查处理等。一、暴发疫情现场调查(一)疫情发生地或单位的基本情况根据疫情情况,收集有关的行政区划、经济情况,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等;总人口、15岁以下人口数、人口流动状况;学校和幼儿园数,在校学生和幼儿数;相应疫苗接种情况等资料。(二)发病概况首例病例发病时间,追踪首例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染源的活动范围。疫情波及的人数、范围等,最后一例病例发病时间,是否有死亡病例发生。(三)流行病学分布1、时间分布。描述暴发疫情中从首发病例至最后1例病例,每一病例的发病时间。研究时间分布规律,从发病高峰推算暴露日期,查找引起爆发的原因。可绘制柱图表示。2、地区分布。描述暴发疫情波及的乡镇、村屯或街道、社区的病例发病情况,或中小学、幼儿园、工厂等集体单位的发病情况等。可用发病数(率)地图或饼图等表示。3、人群分布。描述患者的年龄别、性别、职业别等特征。可绘制柱图表示。4、免疫史分布。5、主要临床症状和转归以及其他任何有用的病例特有的特征。6、暴发的有关流行因素,如气候、工作和居住环境、接触史及医疗卫生管理等。二、实验室检测本次暴发是否采集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采集的病例数、何时检测,结果如何;是否采集病原学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集咽拭子的病例数,采集尿液标本的病例数等,检测时间与第1页共29页结果。三、控制措施1、是否开展(医院、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如为幼托、学校暴发,是否建立晨检制度、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情况;如为用工单位,是否建立进出登记和健康状况记录,描述其详细过程。2、是否对当地该起暴发疾病相关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调查的年龄范围、人数,有明确疫苗免疫史人数。3、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传染源(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疫点、疫区消毒等处理措施。4、描述是否开展应急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如开展应急接种,应急接种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完成时间,接种范围、接种年龄、接种目标人数,实际接种人数。如进行预防性服药,详细说明服药名称、剂量、服药对象等。5、采取的其他措施四、结论与建议综述本次暴发的流行特征,分析本次暴发的主要流行因素,对采取的暴发控制措施及效果进行评价。对今后疫情监测、控制工作及免疫策略等,提出有关建议。第二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报告、调查及处理工作,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南。一、暴发疫情的报告(一)相关定义。1、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2、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第2页共29页3、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二)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1、疫情暴发单位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并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及《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1)进行网络直报。2、流感监测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0%)时,应立即报告上一级监测负责机构。3、一旦实验室确定为流感等法定传染病疫情,所有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在“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