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镇地处*县西南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活跃,是全国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和*县四强乡镇。全镇总面积6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下设3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总人口6.7万余人。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625元。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我们*镇结合本地特色,立足抓好“四点”,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主要做法1、以激活载体为支撑点,构建乡风文明建设平台。农村精神文明的关键是解决群众欢不欢迎、接不接受、参加不参加的问题,充分挖掘和创新现有文化载体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生态村创建、“两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新知识、新内容,帮助各村重新充实和修订了村规民约章程,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集中讨论、民主决策、学习宣传、奖优惩劣等制度,使之发挥效应,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享受文明新风尚。二是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组织开展“图书进村带科技、网络进村带信息、协会进村带市场、普法进村带权益、项目进村带发展、活动进村带活力”等“六进六带”活动,凝聚合力,拓宽载体,提供全面服务,增强了宣传文化阵地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第1页共7页足农民多元需求。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革除赌博、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群众分享文明新风尚。目前,已有1个村三里庙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三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让群众享用文明新风尚。第四,结合“婚育文明进万家”活动,在农村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生活方式,让群众共享文明新风尚。2、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原动力。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培养一批“文明农民”。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十佳文明村组”、“十佳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势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将当前形势、市场经济等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二是提高农民的政策法律素质,培养一批“守法农民”。结合实际精心编制农村政策法律知识简易读本,深入农村基层机关、学校、企业、村组开办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指导群众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群众学政策法律、用政策法律的很好氛围。三是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培养一批“新型农民”。积极通过“两户一课堂”(即党员中心户、农民中心户、农家课堂),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致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促使他们致富能力和文明意识的共同提高。发挥当地能人和土专家的技术、经验,通过“农家课堂”,培养一批“农民专家”;大力支持农民创业、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向二、三产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民老板”,进一步转移农民;依托政府创办的职业学校培训,培养大批“农民工人”,加快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四是提高农民的公德素质,培养一批“和谐农民”。倡新风从父母做起,行为示范;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我镇结合第2页共7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德育课程和文明讲座,有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