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把贵州由边缘推向前沿史继忠到了近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列强极力向外扩张,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末有的大变局”。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处于边缘的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猛然被推向与外国接触的前沿,对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的反应特别敏感。英国占领印度和缅甸,法国占领安南(今越南)之后,云南、广西、贵州便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处于前沿地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贵州在太平天国时期爆发了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进行了一连串“反洋教”斗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护法都走在前列。南昌起义中贵州人起了重要作用,红军在贵州活动六年之久,中国革命在贵州发生重大转折。抗日战争期间,贵州进入了“战时经济主流圈”,并成为“抗战文化”的大舞台。(一)、血与泪的感悟粗略地看,贵州似乎没有受到鸦片战争的直接影响,战火没有烧到贵州,也没有在贵州设立通商口岸和修筑铁路。然而,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鸦片战争一开始,贵州就派出2500人,分三批到广州参战,以后又由段永福带到浙江一带防守。鸦片的流毒在贵州相当严重,致使贵州成为全国四大鸦片产区之一。列强侵略带来的沉重负担——战费和赔款,分摊到贫困的贵州人民身上,显得比其他省区更难以承受,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起来。在“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口号下,西方传教士纷沓而至,把云南、贵州作为向内地深入的重点,贵州实际上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最强烈、最敏感的反应,就是在贵州爆发了长达18年的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和绵延40余年的“反洋教”斗争。我们把贵州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作为一个前后相续的历史过程来看,咸同起义和“反洋教”斗争是一个重要开端,它激活了贵州的思想,并成为往后社会思想变革的重要契机。正当太平天国起义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半个中国之时,贵州爆发了咸同起义。这是贵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次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有50多支队伍,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卷入了斗争,占据了咸丰、同治两朝,所以叫做“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起义军以“苗、教为大宗”,其特点是“苗、教、仲、回分合聚散”。千里苗疆闻风而起,组成了大小数十支队伍,以黔东南的张秀眉起义军和黔西北的陶新春起义军势力最大,此外还有高禾、岩大五、包大肚、潘名杰、李洪基、柳天成等领导的苗军。“教军”以“斋教”为组织发动形式,因其各支以不同颜色的头巾为号,又称“号军”,分为红号、白号、黄号、青号四支,以刘义顺领导的白号军和何得胜领导的黄号军最有实力。在此期间,布依族有杨元保起义,侗族有姜映芳起义,水族有潘新简起义,仡佬族有曾三浪起义,回族有张凌翔、马河图领导的白旗军。各支义军虽以某一民族为主,但均有其他民族参加,他们在战斗中彼此呼应,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但又不相统属。起义从咸丰四年(1854年)开始,直到同治十一年(1972年)才平息下来,前后18年时间。成千上万的农民,狂飚似地在贵州高原上来回扫荡,使得清王朝在贵州“全省几无完土”。咸同大起义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下发生的,与太平天国有诸多联系。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义,首先受其影响的是黔南,三年后在独山爆发了杨元保起义,揭开了咸同起义的帷幕。当时,白号军领袖刘义顺就看见了这种形势,断言“天下不久必有大乱”。从全国战局来看,太平天国树起了一面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北方的捻军、西北的回民、云南的杜文秀、李文学和贵州咸同起义闻风而起,造成了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倘若没有其他各地的起义,太平天国就会处于孤立无援。恰好因为四处起火,弄得清王朝手忙脚乱,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太平天国。反之,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支撑大局,减轻对贵州的压力,那么,贵州的咸同起义也不可能持续18年之久。事实证明,在太平天国全盛时期,贵州咸同起义进入高潮,而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贵州就成为清王朝镇压的重点,起义逐渐转入低谷,最后归于失败。这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太平军三次入黔。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江,翼王石达开带兵出走,10万太平军经过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假道黔省,以入蜀疆”。从这一年开始,先后有五支太平军进入贵州,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