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6页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铁岭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铁岭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实力铁岭、活力铁岭、魅力铁岭和幸福铁岭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铁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是铁岭综合实力、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铁岭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坚持双轮驱动,全力推进“四个跨越”,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实现72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7倍,年均增长19%,实现了再造两个铁岭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实现3500美元,是“十五”末期3.2倍,年均增长23%。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6.3倍,年均增长44.3%,占GDP的比重由4.8%提高到11%。扩大内需成效凸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9.3倍,年均增长56.4%,全面完成了102线拓宽改造、铁三线、新调线、沈铁二号线等重大交通体系建设,完成了铁岭电厂二期、清河电厂上大压小、煤矸石发电等重点能源工程和辽河流域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7亿元,是“十五”末期2.4倍,年均增长18.9%。县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开原进入全国百强县,调兵山、铁岭县跻身全省十强,昌图县和西丰县在全省位次前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实现了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由26.4:40.5:33.1调整到18:57:25。工业化开创新纪元。建成了面积110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形成了专用车、换热设备等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0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4.8倍,年均增长33.1%,工业化率由“十五”末期的36.2%提高到55.6%。服务业呈现新亮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80亿元,是“十五”末期的2.1倍,年均增长15%。东北物流城、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高起点起步,奥特莱斯大型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正式签约,旅游、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新网工程和新型科技储粮仓工程扎实推进。铁岭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被列为全省服务业十大重点项目之一,沈铁工业走廊服务产业带提升到全省服务业空间布局的战略高度。现代农业形成新优势。农业增加值实现130亿元,年均增长10%。农业结构不断优第2页共36页第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6页化,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5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6.7%,榛子、保护地蔬菜等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3%,农民专业化组织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6.6%。——城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新城区拔地而起,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10万人,提前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形象、三年大变样、五年5平方公里起步区全面建成”的目标。市、县行政中心实现了顺利南迁,医院、学校、宾馆、酒店、超市、公园等功能性设施日臻完善。铁岭新城获得联合国人居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范例奖,并以生态、环保、低碳的鲜明特色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赢得举世关注。银州区改造顺利推进,完成了棚户区改造、小街小巷治理,社区建设荣获国家表彰,形成了新区崛起、老区繁荣的崭新局面。沈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