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内炼心智外炼气质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转已久的诗词名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在小学阶段,经典的学习不仅能让小学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么广泛接触具有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达到内炼心智,外炼气质的效果。关键词:素养小学生经典浸润诵读中华民族既有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继承与发扬传统都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经典诵读活动,则是继承与发扬传统的有效方式之一。一、外炼气质在于基本技能的提升(1)熟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篇章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的灌输,是很多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不足、文化底蕴单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训练,语言训练的重点是培养语感,良好的语感应该从诵读中培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掌握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及运用规律。通过熟读和背诵不仅可以强化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大量积累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应减少一些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以引导学生多读书为主旨,多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范文,使学生读书的意识增强,对语言的积累加大,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培育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大量阅读和积极背诵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积淀。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标准,确立目标,并且落实。例如在加强课内阅读积累这方面,教材编排不仅注意适当地加大了课内阅读积累的量,更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尽早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这对于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进行丰富的阅读活动现在小学生的视野是开阔了很多,但是能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却很难,这事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所造成的。曾经,林语堂先生曾批评现代不少学校是“所读非书”、“无书可读”、“不许读书”、“读不好书”。而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由于受诸多现代媒体的冲击,大多孩子不喜欢阅读课外。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大量阅读是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历年所教的学生中,都能发现,一些平常有着良好阅读习惯,会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孩子,他们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习作能力,往往都比平常不爱阅读、少阅读的孩子更强。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新的阅读教学观: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文学修养,提高文学素养,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内阅读积累与课外阅读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内阅读积累向课外阅读积累的有效迁移,使阅读积累能够不断延伸、逐步增量,进而实现学生文化底蕴、语文素养的提升。(3)品读经典升华语言积累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去品读经典,让学生渐渐的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更让感觉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就感。这样大量阅读保证了学生的阅读的量,为积累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把诵读作为一种自然的学习经过,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文化素养,开阔了视野,最终品味经典的升华是培育了学生文化底蕴得到目的。二、内炼心智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内外兼修的最佳呈现,有了以上外炼的经过,学生的心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和训练了。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浸润古代圣贤的思想、智慧的结晶。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而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