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磴口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经济和社会现象。做好这一工作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已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一)劳动力资源结构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县劳动力总数29212人,全年共输出劳动1193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0.8%,实现劳务收入4894.6万元,人均4100元左右。(二)外出务工地点及分组结构。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区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向周边城市转移。(三)、外出务工从事的产业。三大产业中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分别占输出人数的39.4%、38.6%,第二产业中其中建筑业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为62%,第三产业中从事商饮业和服务业比重较大,分别占第三产业人数的39.4%、39.2%,二、三产业成为农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餐饮和其他服务行业。一大批兼职家政队伍活跃城市劳务市场,货物运输等自谋创业者也明显增加。二、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我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许多农民采用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实行季节性打工,因而稳定性较差,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劳动力转移领域狭窄,多为体能型劳动,从事行业局限于批零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制造业等。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经过专业培训和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三)县域非农经济薄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我县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业领域不断扩大,转移剩余劳动力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我县劳动力“走出去”与其它地区的文化技术交流较少,70%都集中在乡外县内,不利于提高我县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四)农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区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也不能有效发挥,外出务工渠道狭窄。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五)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搞好我县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综上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维持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和合理配置,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加强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宣传工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应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和合理配置的理论研究,为正确制定和贯彻实施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应该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的宣传工作,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式和引导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政策措施,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识到这项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二)、加快城镇建设,促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