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一、选择题1.(2019广东珠海模拟)下面是1843年和1855年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年份丝(单位:万斤)茶(单位:包)1843年130010001855年840056000上表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日渐占据优势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答案B材料没有中国对外贸易与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比较信息,故A项错误;表格中1855年中国丝、茶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列强的态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2.(2018湖北三市质检)据统计,中国茶叶的出口量,1843年约为1300万斤,1855年约为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3倍多。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得到发展,还专门设立茶厂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人的欢迎B.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中国茶叶出口量迅速增加,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中国茶叶受欢迎是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多的原因之一,但不是题干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3.(2019山东济南模拟)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史实可以随意解释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A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用不同的史观来看待,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洋务运动,题干第一种观点是用革命史观进行评价,第二种观点是用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史实不能够随意解释,故C项错误;历史认识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故D项错误。4.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C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致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5.(2015课标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D1852年时,尽管东南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故选D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A、C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6.(2016课标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业、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项错误;B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项错误。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