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四川宜宾三诊)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这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儒、法思想并未走向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2.(2019重庆八中全真模拟)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由此可见()A.官修史书是对古籍的严重破坏B.清朝开始出现书籍亡佚残缺之劫C.君主专制强化危及文化的传承D.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文化的态度答案C乾隆后期,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名行思想控制之实,造成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A.D两项理解有误,B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3.(2019福建莆田质检)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答案A据材料“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可知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晋商的经济活动,没有体现其经济地位提升,排除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且只根据晋商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排除D项。4.(2019陕西宝鸡一模)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答案B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构成较大的制约,由南书房、军机处的设立及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可知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军机处主要负责传达皇帝旨意,并不能统率六部,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指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5.(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A.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答案C“银贵钱贱”是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的,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故B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D项。6.(2019广东茂名一模)1684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之后,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从材料信息可知,康熙帝认为,开海贸易有利于财货流通,对民生有益,因此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这表明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A项;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故令开海贸易”“管理对外贸易”可排除D项。7.(2019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