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四)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衡水中学摸底)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中枢机构有一定约束作用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相权削弱君权得到了加强答案B解析根据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并最终因李沆的坚持而否定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的事,可以看出中枢机构对皇帝行为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朝政混乱且宋朝君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李沆作为副宰相,并不行使监察权,李沆的行为也不是监察行为,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2.(2019·四川射洪中学开学考)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项错误;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项错误。3.(2019·江西上饶一联)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知,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C项。“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排除A项;“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行省议事程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D项。4.(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A.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B.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辽人治辽,汉人治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政权对社会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的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A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辽代官制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事务,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人事务,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5.(2020·广东茂名摸底)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答案C解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东南、京师、蜀地均是宋代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与才子才女大量涌现相对应,反映出文化兴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选C项。宋代才女大量涌现不等于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更不能因此推导出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排除A、B两项;材料核心内容是探讨才子、才女地域分布特点问题,非“重文抑武”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6.(2019·北京高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