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监测(自来水管)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监测的目的主要是:(1)了解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坑周土体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价;(2)通过获得的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在施工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3)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4)管道顶进施工中监测地面道路和构筑物的沉降,保证道路的行车安全和结构的稳定性。2、监测范围(1)工作井及接收井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施工区域的路面沉降变形监测;(3)监测项目将根据现场情况物探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3、监测点布设(1)基坑监测点布设见图4.3-1、图4.3-2。2图4.3-1工作井基坑监测点布设图图4.3-2接收井基坑监测点布设图(2)施工区域路面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测点前用全站仪在现场按设计里程及坐标放样出顶管轴线位置。在现场顶管轴线上部地表布置沉降监测点,沉降监测点一般情况每10~15米布设一点轴线点,顶管施工中若发现新裂缝应增加监测点。顶管施工时周边的土体将产生一定的扰动,对周边的地面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周施工区域道路;为了更好的估算顶管施工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同时可3及时地采取措施把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垂直于顶管轴线的沉降监测点每50米布设1组小断面,每组均为5点。在顶管出、进洞时要加密测点,在顶管出、进洞5米、10米、20米、30米处各增加一监测横断面,每组断面5点。4、监测内容的实施及测量方法为确保监测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及连续性,在整个监测区域设立完整的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由控制网来控制日常的沉降监测。(1)采用相对高程系,利用建立的水准测量监测网,参照Ⅱ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用水准仪引测。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2)采用视准线法进行。在施工区域每边设立2点参照点,建立一条基准线,用经纬仪投影至地面,尽量在基准线上布设水平位移点,用钢尺量测位移点到轴线的偏距E,从而了解水平位移的情况。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前次E值的差值为该点本次位移变化量,本次E值与初始的E值之差值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3)①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起算点或终点要有稳定的点位,为了减少观测点误差的累积,距观测区不能太远。②为便于迅速获得观测成果,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图形结构应尽可能的简单。③在确保变形监测控制网具有足够精度的条件下,控制网应尽量布设一次全面网。根据以上布网原则,在整个监测区域布设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主要在各路口布设较稳定的控制网点,采用往返观测附和线路,算出各点高程,作为测量时的起算点。在监测工期内应对控制网定期复核。(4)测量技术及要求:①基准点的复核:每三天一次对水准控制网进行联测,修正其水准高程。为确保测量的精度,整个沉降测量参照二等水准测量进行。4②测量仪器的检校:水准仪送检,水准仪必须在法定计量部分出具的有效检验日期内使用。每天工作开始前检查标尺水泡、仪器气泡,发现异常应停止工作检查仪器,改正合格后方可施工。水准仪i角不得大于15″。③测量要求:观测参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测量,同一人观测;同一仪器测量;同一标尺;同一道路进行。测站的设置视线长度不得大于40m。5、投入的仪器设备仪器名称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计算机2m铟钢尺仪器型号Leica—TCRA1101DSZ2J2国产珠峰数量1台1台1台1套1付仪器精度±1.5″;±2+2ppm*D±0.7mm±2″6、监测频率为确保施工安全,监测点的布设立足于随时可获得全面信息,监测频率必须根据施工需要跟踪服务,每次测量要注意轻重缓急,在顶管进出洞时要加密监测频率直至跟踪监测,监测频率表一般如下:(1)基坑变形监测频率:正常情况下2天一次,如遇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