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中的作用。2.现代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医学模式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4.医学模式发展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3)生物医学模式。(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研究任务(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2)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中的作用。(3)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4)患者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心理护理的方法的运用。6.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的观点,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适应于调节的观点,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7.研究对象针对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8.研究方法按研究涉及时间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重要);按研究手段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9.医学心理学建立标志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医学心理学》,189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学基础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两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方面。(1)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2)人格(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和自我意识。人格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人格特征,表现一个人稳定的典型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心理的实质内容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5层含义:感觉是客观的,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感觉是脑的功能,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具有主观性。2.感觉的种类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内感觉、外感觉和本体感觉。3.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空间积累恰恰相反过程的结果。(3)感觉后像: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然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的单一感觉的现象。(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因此种感觉道受到刺激而引起彼种感觉道产生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5.知觉与感觉的比较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6.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对象和背景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过程中,人们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