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食用菌(ediblefungi)我国的农业分三大领域:植物种植业、动物养殖业和食用菌栽培业。种植业称为“绿色农业”,海水养殖业称为“蓝色农业”,而食用菌则属于“白色农业”.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据报导,我们国家野生的食用菌约625种,山种可供食用的有500种,其中绝大部分是野生的。人工栽培的,也只有200余种,常见的人工栽培品种有:木耳、银耳、猴头、平菇、香菇、金针菇,灵芝等。它们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的理想食品。而且许多食用菌还具有奇特的药效功能,食用菌能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因此食用菌成为食品和医药工业的重要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对改善人们食物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有食用菌均属异养型生物。依赖腐生或寄生生活,靠分解外界有机物获得营养。依生活方式的不同,食用菌可分为寄生、共生、腐生三种类型。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并兼具食疗价值的食品,食用部分为具有产孢子结构的子实体。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鲜重的3-4%或干重的20-40%,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含氨基酸种类齐全。此外,还有较多的核酸和各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烟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D元(麦角甾醇)等。矿物质的含量亦较丰富,尤其含磷质较多,有利于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调节;此外,银耳、木耳、猴头等还兼有多种特定的滋补或医疗用途。广义的食用菌还包括利用发酵作用进行食品加工的丝状真菌和酵母菌。利用及发展概况:数千年前,人们早已采食蘑菇。食用菌的栽培始于中国等古老国家。工业革命后,随着真菌学、遗传学和生理、生化等科学的发展,德、法、英等国将食用菌的栽培和加工推进到科学化的阶段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蘑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于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培养菌种,其后,各国开始用粪草、秸秆、木屑等大规模栽培食用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60年代,欧洲、北美的一些国家食用蘑菇的生产,平均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70年代,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韩国等的发展速度超过欧洲国家和美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1981年的世界食用蘑菇产量约为135万吨,中国1983年的产量约为20-23万吨,居世界前列。其中双孢蘑菇约占14万吨,为世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界蘑菇罐头的最大出口国。各国的消费水平和单产很不平衡。如中国年人均消费量,1983年仅0.22kg,而1980年联邦德国的年人均消费量已达2.55kg,美国1.2kg。70年代末,双孢蘑菇的单产荷兰为22.6kg/m2,法国和南朝鲜约为13.5kg/m2,中国约为4.5-6.75kg/m2。1979年统计,各种食用菌在总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为:双孢蘑菇和双环蘑菇共69.0%,香菇14.2%,草菇4.3%,金针菇4.1%,木耳(Auriculariaspp.)3.4%,侧耳(Pleurotussp.)1.3%,银耳0.6%,滑菇0.6%,球盖菇(Slrophariaspp.)和块菌等合计约2.5%。此外,野生食用菌中还有不少可供驯化的种类,如腐生菌中的花脸蘑(Lepistaspp.)、口蘑、羊肚菌,共生菌根菌中的松口蘑、美味牛肝菌等。食用菌生产发展主要趋势是①向多品种发展。50年代以前,生产种类以双孢蘑茹和双环蘑菇为主,此后,香菇、金针菇、草菇、侧耳、木耳、银耳的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并日益注意驯化和利用有价值的野生食用菌。②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如实行各种形式的立体栽培、菌菜间作等。③培养料来源扩大。从马粪、秸秆、土屑到利用棉子壳、甘蔗渣、泥炭、造纸厂沉渣等工农业副产品。④种型改革。采用新方法(如液体培养)、新材料(如合成材料)培养菌种,提高菌种的产量和质量。形态特征:食用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为生长在土壤、木材或其他基质内的无数菌丝所组成的分枝繁茂的丝状物,是食用菌的营养体;子实体是食用菌在繁殖阶段,由菌丝体发育分化所形成的伸展到基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