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济南模拟)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开疆拓土的需要B.维护周王室的利益C.诸侯等级的不同D.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解析据题干材料,同姓诸侯封地处于战略要地或富庶之地,周人还把一些殷商遗民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以利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它们钳制商人,本质意图是为了周王室的巩固,故选B项。答案B2.(2018·广东六校联考三)《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解析根据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得出推行礼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四民安定,国家太平,故A项正确。答案A3.(2019·湖南衡阳模拟)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解析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卿大夫,各家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故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故选B项。答案B4.(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诊断二)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解析“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样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统一奠基,故B项正确。答案B5.(2018·山东沂水模拟)《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解析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废止,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调整等级爵制的选定方法,并不能说明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按军功授爵制度,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也促使选官制度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6.(2019·山东临沂模拟)《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解析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选D项。答案D7.(2018·河南天一全国卷大联考段测二)《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解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