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通史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十一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1.2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高考题组】1.(2015·海南单科·T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选B。材料中反对新经济政策的理由是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不是已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故A表述与材料不符;从题目看出季诺维也夫反对新经济政策,而且强调不会再有新的退却,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为克服当时的经济政治危机而采取的暂时的妥协,故B正确;从许多领导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复活资本主义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错;D内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D错。2.(2014·安徽文综·T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选B。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当时实行的并不是农业税政策而是余粮收集制B正确选项材料中说明苏俄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严重脱离了现实C干扰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干扰选项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3.(2014·福建文综·T2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体制、提高农产品价格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尝试,故只有D最符合题意。【拓展延伸】赫鲁晓夫改革探索性和开创性的表现(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在斯大林执政后期,苏联社会已经出现了停滞僵化的局面,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赫鲁晓夫的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2)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农业入手,选对了突破口,符合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赫鲁晓夫的改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改革运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发性。4.(2013·全国卷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具体解析见思维导图:5.(2013·全国卷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选D。由此判断,马林科夫的论断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排除A;当时苏联未进行农业改革,排除C;B加快工业化的提法在题干中没有出现,因此不是最佳选项。维护斯大林模式、为斯大林辩解才是马林科夫的真实意图,因为当时斯大林模式已经开始遭到质疑,故选D。6.(2013·福建文综·T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