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景观建筑论文:近代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及其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摘要]论文从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地方档案、方志等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代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类别差异作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侨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江门城市建筑景观变迁的影响。得出结论: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有着鲜明的阶段特征。[关键词]江门;华侨;侨资企业;房地产业;建筑景观;历史地理学1919年之后的侨资房地产业不断发展,抗战前达到投资的黄金时期,并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商住混合型的骑楼得到大规模建设,发展到纯商业性的酒楼及戏院的出现。抗战后的侨资房地产业虽没有此前繁荣,但带有恢复性建设的特点。伴随着侨资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中西文化在侨资这一媒介作用下共同被融入到房地产建设当中,使近代江门城市的建筑景观呈现出丰富特征。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侨资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迄今为止,相关研究仍然较为薄弱,仅有少数著述或论文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林金枝等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丛书中有相关章节专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门论述华侨投资国内房地产业的情况,①桢淳《福建华侨投资房地产业启示录》、李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华侨为何聚资于房地产》等论文对相关问题也有阐述。②鉴于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侨资房地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现象,对于相关地区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拟从区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地方档案、方志等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晚清和民国时期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及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类别差异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侨资房地产业发展对江门城市景观变迁所带来的影响。③一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阶段性特征近代华侨在中国国内的投资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江门的侨资房地产业也兴起于此时,并且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发展。根据江门市房产公司1958年房改的统计,沙仔尾、仓后、堤东、北街等区共有房屋4300座,其中华侨房屋751幢,占17.42%。[1]上述房屋除了4幢建于解放后外,其余都是解放前所建。这仅是城中四区的情况,此外,在江门河的南岸以及江门周边郊区的房屋,很多也是由华侨在民国时期投资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清末民国时期(1862—1949年),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可以看出,除了1919年之前华侨在江门投资房地产业较少外,其他各阶段的房地产投资所占各行业的比重都超过了第3页共9页第2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9页40%,在所有行业中的比重是最高的。而在各阶段中,1919—1937年之间的房地产投资额是最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这一点在表2中也有更清晰的反映。因此,有必要分时段对近代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业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二华侨投资江门房地产类型的多样性清末民国时期华侨投资江门市房地产业不仅投资数额大,而且种类也较多。根据房地产的用66途大致可以分为自住型、商业型以及商住结合型三类。自住型以侨属聚居点为代表,商业型主要有酒店及戏院等,而商住结合型则以沿街骑楼式建筑(沿街商店)最为典型。(一)自住型———侨属聚居点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会大泽乡人吕永统与同乡海外华侨合资组成吕余庆堂,在东海里购置土地,规划建住宅,然后用抽签认购的办法卖给吕姓同乡和侨胞。该里的侨民多数旅居美国,少数旅居古巴、印尼和澳大利亚。其间,本地殷商黄世溥等人以黄启基堂名义在江门紫坭村前购置土地,从东到西共规划11条巷,每巷建住宅4座,每座占地150平方米,始名福田社(后称福田里)。黄启基堂出售该处宅地不分对象,侨属购买的最先是鹤山县旅美归侨李猷源,其后不少美、加、澳洲等地侨眷也在该处购地建房,建成侨属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