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十九)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1.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解析:“”材料中的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是为了保证生产工具的顺利使用;对偷盗耕牛的判罪及规定牛的繁殖率,均是出于重视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这些规定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答案:B2.宋代南方种麦和北方种稻都已比较普通,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这有利于()A.耕作技术的革命B.抑制土地兼并C.农业产量的增加D.瓦解小农经济解析:两熟制属于耕作技术的进步,不属于耕作技术的革命,A错误;B与材料无关;“”“”曾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冬麦、晚稻两熟制有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故C正确;材料与小农经济瓦解无关,排除D。答案:C3“.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解析: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体现了对历史的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故D正确;A、B、C仅仅是阐述史实,不是史识,故A、B、C错误。答案:D4.下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地区河南道河北道剑南道山南道江南道比重30.21%25.73%14.55%14.23%9.04%A.北方丝织业最为发达B.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C.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D.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出,江北的河南道和河北道主要贡丝织品的州所占比例高于江南的山南道和江南道,说明唐朝前期北方丝织业最为发达,A正确;剑南道在四川地区,主要贡丝织品的州所占比例只有14.23%,并且没有以前数据比较,无法得出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没有棉纺织业“”相关数据,无法得出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5.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A.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B.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D.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解析:“”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可见北宋时民间刺绣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朝廷从民间购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朝廷从民间购买无法体现所需要的刺绣物品,无法体现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排除C;材料没有官营手工业发展情况,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排除D。答案:B6.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B.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C.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D.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解析:对本题材料的理解关键抓住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史实的陈述即史料,第二个层面是对史料的解读,个别历史学者的误解与实际史论的差别,此差别源于对作者论史本意的无知,断章取义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