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期末复习题1遗传:生物亲代繁殖与其相似的后代的现象。2变异: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包括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3同源染色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枸不仅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数目一般是成对存在的。这样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6单位性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7基因互作:不同对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就叫基因互作。8多因一效:多个基因共同影响一种性状的表现。9一因一效:一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10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11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12连锁遗传: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13剂量效应:随着细胞内基因拷贝数增加,基因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程度也会随之加强,即细胞内基因拷贝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14位置效应:重复区段的位置不同,表现效应也不同。15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16染色体基数:一个物种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用某表示。17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的染色体以基数为单位呈倍性增加或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基数的整数倍,称为整倍体。18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的个体,这样的变异类型称为非整倍体。19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20一倍体:体细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数目的染色体(n=某)。21同源多倍体:是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22异源多倍体:是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23性别决定:雌雄个体间由于所含性染色体的差异而导致性别的不同。24剂量补偿效应:指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达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25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母性遗传。26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27植物雄性不育: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是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28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性状的变异是连续的,不同个体的性状很难进行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29遗传力:又称遗传率是表示遗传因素与环境效应相对重要的一个基本指标。是数量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程度的大小。30基因突变(GeneMutation):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亦称点突变。31正突变: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通常把A→a称为正突变。32反突变:隐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显性基因A,通常把a→A称为反突变。33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34近交系数:是指某一个体的任何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自父母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即是某一个体从祖先得到一个纯合的、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用F表示。35纯系学说:约翰森于1930年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同一纯合亲本自体受精而得到的后代,或由长期连续近交得到的动物或植物的高度自交系,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它的每一个基因座都是纯合的,所以不会发生分离。36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通现象。它(广义)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37孟德尔群体:指一个物种生活在某一地区内的、能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一个自然群体38基因库: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39基因频率:是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位点的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位点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40基因型频率:群体中特定类型的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目的比率。41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