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活动方案〔共6篇〕第1篇: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最近,我们在走访和指导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设计运动活动时并不了解幼儿的最近动作开展区,活动目标定位不准确,重点不突出,不知如何把握难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不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机结合。同时,还存在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运动特性缺乏的问题,这导致活动只能让幼儿停留在“玩玩而已〞的层面,并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运动经验,影响了活动的预期效果。教师在设计运动活动时,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运动经验?以下是我们的几点思考:一、了解幼儿的最近动作开展区首先,教师要学习和了解幼儿各年龄段根本动作能力开展的特点(见上海市幼儿教师参考用书《运动》教材),确定不同年龄段幼儿根本动作开展的基准线。其次,教师要在日常低结构的自主式体育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在自然运动状态中的动作开展现状,归纳大多数幼儿动作开展现状与应达成的动作开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了解本班幼儿的最近动作开展区。例如,大班幼儿应该会进行各种复杂的跳跃,但在日常观察中,教师如果发现多数幼儿并不能进行连续的跨越式跳跃,就可以设计以“我来学做小刘翔〞为主题的、以连续跨越多个障碍为重点内容的活动。又如,在区域运动中,教师如果发现幼儿不太会摆弄一些运动小器械或不能创新玩法,就可以设计以开展幼儿探索各种器械玩法为主的活动,如“好玩的路障〞“高物上玩球〞“篮球高手〞等。再如,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在运动中不遵守规那么,相互争抢器材、乱拿乱放,或者不愿意相互协商合作运动,教师就可以设计以提高幼儿运动规那么意识为主题的活动,如“双人跳水〞“逃避火球〞“小小快递员〞等。二、把握运动活动的目标定位运动活动的目标应该反映本次活动想解决的主要问题,目标所概括的价值取向可以将幼儿对运动的态度情感、运动的核心经验和个性心理品质等有机整合。需要注意的是,目标所描述的核心经验要高于幼儿日常所表现的已有运动经验,表述要尽可能具体,并能突出与本次活动内容相连的、表达运动领域特质的幼儿1/21核心经验。如大班“我来学做小刘翔〞的活动目标:①能大胆连续跨跳六个以上障碍物,提升助跑跨跳的能力:②尝试分组摆放不同材料、高度、间距的栏架,并开展小组比赛,培养合作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小班“会飞的球宝宝〞的活动目标:①尝试手眼协调地将皮球向上抛过2米以上的标志物;②体验将皮球抛向空中的乐趣。小班“小猪造房子〞的活动目标:①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运动,感知鹅卵石的特性,体验玩鹅卵石的乐趣;②开展搬运物体走、跑的根本运动能力。三、确定运动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运动活动的重点,主要来源于幼儿运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幼儿的根本运动经验。幼儿运动活动的难点,就是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缺乏的根本运动经验,或者从来没有接受相关的运动教育,对此没有相应的认知。如幼儿跳跃中上下肢体的配合和腿部膝关节屈伸动作协调能力较差,脚落地很重,这就成为幼儿跳跃教学中的难点,也成为教师在运动活动中要提升幼儿运动经验的核心要求。教师可以在活动目标中确定活动重点和难点。如大班“我的身体会移动〞的活动目标:①能独立或合作探索运用手脚、腰腹、臀部等不同身体部位来移动身体:②提高调整自己身体移动的能力及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认知。活动重点是“独立或合作探索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来移动身体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移动身体时动作协调灵活,控制能力增强〞。又如大班“我来学做小刘翔〞的活动重点是“助跑后连续跨跳过六个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活动难点是“连续单跳单落、跨跳不停顿、不碰到障碍物〞。四、筹划运动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设计幼儿运动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时,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重难点,本着表达幼儿年龄特点和运动活动特点的原那么来筹划。在活动开始局部,教师一般可以从引出主题、扮演角色、活动身体等角度来设计,主要让幼儿在教师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引导下迅速了解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兴趣。如在中班“小小魔术师〞活动中,教师先集中幼儿,运用语言讲解法和演示法引出活动主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