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排查(páichá)化解机制1、不定期排查(páichá)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做到情况早发现、早报告、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2、建立镇(村)、单位(dānwèi)矛盾纠纷排查体系,镇实行每半月开展一次集中排查。特殊时期每日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梳理矛盾纠纷工作;3、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期,要及时组织人员集中排查;对重点单位、重点人、重点事,加大排查力度,进行(jìnxíng)重点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4、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响(fǎnxiǎng)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调解信息员作用,及时了解和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动态;5、对于重大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及时受理,多种手段并用,努力解决在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6、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发生群体性上访、群体斗殴现象)应当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并在4小时内上报市调处中心,调处中心接到报告后上报市主管领导;7、各镇、各部门应于每月底前将所掌握的矛盾纠纷隐患情况上报市调处中心;8、保持矛盾纠纷报送电话24小时畅通,遇到节假日必须有人值班,并做第1页共6页好值班记录。矛盾纠纷排查制度(2)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二、要定期排查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确定方法,制定预案,做到“底数清楚,防范到位〞。三、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要及时进行调处,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初期,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小矛盾纠纷不出村,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四、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联合调处,落实责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制订预案,做到排查一件,调处一件,教育一片。五、对上级组织领导批办、督办的重大矛盾纠纷,要限时调处,未能如期办结,也不说明情况而造成群众越级上访,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人和主要领导人的责任。二矛盾纠纷登记制度一、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设立专门的民间纠纷登记薄。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的调解小组也应设立登记薄。二、每半月或一个月各小组将受理的纠纷,综合填入人民调解委员会登记薄内。第2页共6页三、对于当事人的申请,调解人员应认真进行登记。四、当事人如果是口头申请,调解人员听取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并按纠纷当事人陈述的内容进行登记。五、在进行纠纷登记时,要严肃认真,尽量记当事人的原话。六、对于濒临激化的纠纷或当即可以调解的简单纠纷,可以在稳定事态开展的根底上先行调解后补办纠纷登记手续。七、纠纷登记后,应当分门别类归档,妥善保存,以便将来复查。三纠纷案件收结制度一、统一收案。所内工作人员要按照司法部门关于基层工作的业务范围、工作原那么和效劳程序的规定,遇到当事人申请调解的纠纷案件,要先进行登记,统一收案不容许个人私自收案。二、统一委派。对所内已登记的纠纷案件,非属重大疑难纠纷案件,由所长统筹考虑,统一进行委派,被委派人员要按照要求认真主持进行调解。三、集体讨论。遇有重大及疑难法律事务,须提交所务会议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决定,所内无法作出决定的,必要时向县局或乡镇党委报告。四、统一收费。所内公开收费工程和收费标准,严格按照收费管理制度,不允许个人私自收费办理纠纷案件。五、限时调解。工作人员主持调解纠纷,自当事人书面或口头申请调解之日起一般应在两个月内调解,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到期未调解的,视为调解不成功。六、完善档案。调解达成协议的,除简易纠纷和即时清结的纠纷外,应当第3页共6页制作调解协议书,协议书的制作要内容具体,格式标准,符合要求,及时立卷归档。四矛盾纠纷信息传递与反响督查制度一、各司法所每月例会向县局汇报本辖区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二、对易激化、转化或引起上访的事件要及时向县局或上级汇报。三、对重大疑难、易激化矛盾纠纷,在4小时内进行跟踪报告,24小时内写出事件的书面报告,上报县局。四、纠纷信息要客观真实,如实反映情况。五、对收集来的信息要按报送时间,单位综合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