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辩证地看待“稳中求进”,科学地把握“稳中求进”摘要。我国的经济、金融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如何突破难关,开启新的发展局面,抓住对大局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吃透中央对“稳中求进”发展的总基调,以此凸显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达到这一要求,最为关键的是弄清“稳中求进”的辩证法。关键词: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求是方略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XX)o8-0077-01在发展经济中,中央提出要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稳中求进的指导原则,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充满着稳与进、进与求的辩证关系,这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科学决策。贯彻好这一指导性原则,将扎实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更加健康、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宏观调控的策略措施上来,从而自觉地服务于大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稳中求进,这是经济发展的决策、原则,也是方向、目标,更是路径、方略。只有把这一辩证关系认识到位,全面把握,正确操作,统筹运作,才能削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因素,保障稳增长、稳市场、稳物价、稳金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的内部秩序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稳中求进,稳是基础。就“稳”而言,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大局的把握。在经济全球化水平越来越高,蝴蝶效应越来愈明显,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见底,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供给将长期偏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逼着我们要继续改革发展。国内第1页共4页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内需不振,改革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凸显,任何不稳定都会带来大波动,求稳不发展就是不进则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较好解决问题,找到出路。在这里,要稳字当头、稳字第一。为什么。稳是基础、稳是保障、稳是前提、稳是条件。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之所以突出稳、强调稳、在于我们以往过于强调速度、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忽略结构、造成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发展的质与量不统一、甚至相背离,使经济发展容易大起大落。没有稳定和谐的环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能在曲折中徘徊、甚至倒退。纵观中国历史,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民国的黄金十年(1927—1937),都是在国家稳定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倘若失去了稳,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稳重于一切。。稳,并不是不动,不变;稳,不等于让我们去慢,也不意味着慢,这与又好又快并不矛盾。稳,不是不讲进、搞原地踏步、消极等待。稳中求进,既要防止“求稳怕进”,也要反对“忽稳冒进”。单纯为稳而稳,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就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拖越大。反之,如果忽视稳、一味冒进,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有碍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我们出台政策要科学、立足实际要扎实,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风险挑战,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些,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中求进,进是目标。“进”,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长质量的提高、发展结构的优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等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治本环节,既旨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是为了长期可持续的“稳”。撇开“进”,单纯求“稳”,从表面上看短时间内虽然稳,能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安定团结,但稳中无变、会使人麻痹,最终沦为“井底之蛙”和“原地踏步”的局面。古语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细火煮肉”等警句,讲究的是一种心态和处事的科学之道。盲目冒进,不切实际的第2页共4页引进变革,都会毁掉我们的根基,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反之,如果我们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