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页九十四學年度客家政治經濟所第二學期開設課程調查表課程中、英文名稱中文:客家文化與公民社會英文:HakkaCultureandCivilSociety授課教師陳定銘上課時間星期二234節學分數3人數限制無選課條件無授課語言中文加退選密碼卡不使用是否接受社會人士修課申請□是否※課程綱要表:一、教學目標:台灣在1987年解嚴之後,民間社會力蓬勃發展,對於政府(第一部門)力有未逮,且企業(第二部門)又不願意介入的領域,公民社會組織(公益組織、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的賦權,適可彌補此項缺口,並作為健全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機制。但是依據天下雜誌在第289期(2003:148)「2004國情調查」中,以「經濟看好、社會看差—人民壓力大」為題指出,2004年台灣景氣會復甦,總體環境變好,但民眾認為生活壓力愈來愈大、貧富差距也拉大嚴重(家扶基金會統計台灣每九十分鐘就新增一名貧困家庭的小孩)、社會撕裂和衝突情況惡化,造成民眾普遍對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不滿意,因此,許多學者從公民社會的觀點,尋求解決的方法,並探討整體社會環境的變遷過程。而王汎森(2003)也指出,目前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在台灣尚未成形,在成熟的公民社會中,不可能事事依賴政府,專業的監督及制衡機制要蓬勃發展,然而台灣近年來的政治紛擾、媒體亂象等,卻缺少公民社會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因此,培養公民能力並建立民間監督機制是成熟的公民社會中不可少的要素。此外,文化在公民社會形塑過程中,也居重要地位,邱坤良(2000)指出,基層民眾的文化藝術雖然不能自外於政治威權,卻有一套開放的價值體系與傳播網絡。傳統社會或威權時期政府、知識階層常以浪費、迷信、色情的角度批判民眾的文化模式,但他們所主導的文化藝術常帶殖民性格,缺乏獨立發展的主體性。而解嚴之後,隨著社會的開放,民間基層的藝術與文化成為重要的藝文資源。故而近年來,「生活文化」頗受國人的重視,不但政府的文化政策對於生活文化的提升投注了更多的心力,而且一般公民也更注意生活的品質,近些年來經濟的發展雖然還沒有到達「富而好禮」的境界,但至少已有相當比例的公民能在生活中實際體會到「富潤屋、德潤身」的道理(沈清松,1999)。本課程之目標乃使學習者,了解公民社會的意涵、功能、特質,以及理論基第2页共5页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页礎,並探討客家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此外,也從客家的社會面向論述其社會文化的功能,而其核心理念在於培育和厚植客家社會資本,朝向成熟的公民社會邁進。綜言之,客家文化是可以善加投資與經營累積的,從先進開發國家對於厚植社會資本、型塑公民社會所投注的努力,實在值得以標榜「經濟奇蹟」成就為傲的台灣社會效法與學習。而有關教學法方面,擬針對課程主題,藉由理論的析探,並以客家文化議題相關者做探討,讓學習者能夠將理論與實務作結合,以強化其學習成效;且透過學習者對客家文化的認識了解,進而願意參與和投入客家文化工作行列,對學習者生活有全新的付出與體驗。二、課程內容:本課程主要是以公民社會理論為經,以客家文化為緯,期望能結合客家文化事務與公民社會理論,讓同學了解文化重要性以及其如何型塑台灣的公民社會。課程內容包括:(一)文化與經濟發展: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差異、態度、價值觀與信仰、經濟發展的新社會學、經濟發展的文化類型學等,以及非營利部門市場化是否造成公民危機(Eikenberry與Kluver)。(二)文化與政治發展:文化與民主、社會資本、腐敗、文化與市場;以及民主再造(Boyte)。(三)公民社會:定義與規範、緣起、公民資格效能與效能政府、志願組織、公民社會的限制、優勢、民主的持續等;以及全球性公民社會(Chesters)。(四)配合每週主題選擇2-3篇客家文化相關文章作為閱讀教材。三、上課方式及課程要求:(一)指定閱讀:配合每週上課議題閱讀文章,以利課程進行討論。而為什麼文化很重要(李振昌、林慈淑譯;Huntington編著),以及公民社會(O’Connell)兩書必須熟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