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墨菲定律注解:做一件事所费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多;任何事情都会出差错,而且是在最坏的时刻。墨菲定律带来的宿命感绝不是你带伞的时候没下雨,你没带的时候绝对下暴雨这么简单。场景可以延伸到精心化妆出门碰不到一个帅哥哥,素面朝天的时候一定会偶遇前男友,以及手机拿在手里一天没收到一个电话和一条微信,去了趟厕所回来,发现老妈、老板、老婆同时联系你。简而言之就是,现实从来不会顺着你想要的轨迹发展。真实结果会比你预料到的最坏结果还要糟。沉默螺旋注解:人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扩散开来;如果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社会舆论总会有一种声音“统治”另一种声音,如果少数群体不发声,那最终就会只听到一种声音,这很可怕。电影的两极评价就是这么来的。当最初观影的一帮人开始叫好,在你看过电影之后,也会觉得“这电影蛮不错”。即使你觉得一般般,在大众评价趋好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自己的观点沉默不说,或者表面认同对方观点。同理,如果一部电影最开始的差评过多,评分也会越来越低,甚至在差评的影响下,没看过电影的人也会预设差评立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注解: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由此得出一个推论:人是很容易被比较low的人同化,只要你们交往够久,够频繁。这个理论最初来源于一个故事:一个罪犯绑架了一个姑娘,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那个姑娘爱上了绑架者。从心理学看,这种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推而广之,就是很多人在遭遇来自恋人或领导的长期压制、欺骗、low化乃至虐待之后,会慢慢觉得适应了,也觉得男人或领导都是这个样子,进而价值取向会发生异化。生活中,多次遇到垃圾男或人渣的女子,往往会对这种人渣内心产生一种依赖感,反而对正常男人没了感觉。人际关系中也有这种问题。你很善意地对待别人,人家反而觉得你有毛病。表面看来是那个人不懂得感恩,但从心理学讲,就是以往遇到过好多没人味的人,多次受到恶人的刺激而无法排解,因而逐渐变得冷漠,这也是都市里人情凉薄的原因所在。踢猫效应注解: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个理论的原版故事为: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所以,你工作的愉快程度跟你上司的心情直接挂钩。虽说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是职场人的基本素养,但对于没有规定下来的规则,能做到的人数,你懂得。马太效应注解:泛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解释得再通俗一点就是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马太效应不是把事实悲观地甩在脸上,而是让你认清现实和明白自身的局限性。“富人越来越富”,不止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多拥有的投资资本。“穷人越来越穷”,也不仅是手头没钱做不了想做的事。出身的区别给人带来的差距,远不止在起点时的财富、受到的教育和拥有的资源这么简单。真正难以跨越的,是家境的不同给一个孩子带来的格局和心态的巨大差异。这是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就需要去挖掘风险,探索较高潜在机会,以及付出更多成本的时代。富裕人家的孩子因为金钱充裕,带来的是无后顾之忧的笃定感,和没有什么是输不起的底气,因此,更有勇气、底气冒险去做这些事,也更能把这些事做好做大。而家境一般的年轻人所有的资金都是自己辛苦攒下的,这种钱财来之不易的过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