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总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简单说:监视环境变化、测定变化量。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监测目的分类①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监督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②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目的可分为四种: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③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包括标准方法样品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合评价研究监测(2)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污染物的阈值、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区域综合性对象复杂手段多样数据处理要综合考虑连续性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时间分布性追踪性空人间员分布性环境质量保证体系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基本概念:①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为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②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③优先污染物的特点:毒性大、难降解、出现频率高、可生物积累、属三致物质、检测方法成熟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标准适用于全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其目的是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以及改善地面水质量和促进生产。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适用于排放污水和废水的一切企、事业单位。污水排放标准是为了保证环境水体质量,对排放污水的一切企、事业单位所作的规定。可以是浓度控制,也可以是总量控制。9、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我国环境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补充: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GB国家强制标准GB/T国家推荐标准GB/Z国家指导性技术文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GHZB-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WP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GWKB-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国家环保总局标准:HJ国家环保总局标准HJ/T国家环保总局推荐标准;第二章1、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自净能力决定着水体的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污染物量)。3、水质监测的对象4、水质监测的目的5、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B类为统一分析方法;C类为试用方法(等效方法)(标准分析方法和统一分析方法均可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6、监测断面设置原则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的上、下游;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