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调研报告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一句话好说,但在具体的落实上决非易事,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关情况的调查研究,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想就构建和谐社会有关的老龄化问题谈些看法。一、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看,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解放初期,我国人口有4.5亿,到党的八大召开时增加到6亿人,1983年我国人口高达10个亿。30多年间我国人口增长了2.2倍。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70年代末,鉴于我国人口增长情况,中央开始意识到人口无限度的增长将会导致的后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号召“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经过二十多年的有效控制,使人口少出生3亿人。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数大,截止目前,我国人口已多达13亿人,比解放初期增长2.88倍。加之我国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保健、养生知识的普及,人的寿命也在不断提高。有数字显示,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0-40岁,现在人均寿命在60-80岁,延长了20-40年。现阶段的“百岁老人”已不少见。人口出生与死亡的数量不均衡,且建国初期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即将步入老年,按照国际社会通例,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成为老龄社会或老年型人口国家。截止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5.38%;XX省60岁以上的老人达1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7%;XX县区60岁以上老人8.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5%。据联合国人口预测统计,未来20-3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增至15亿人,成为世界上老第1页共5页年人最多的国家。二、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不和谐因素由于人口结构的某些比例的失调,使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显化,社会受养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带来许多新问题。相对来讲也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社会养老、医疗保障、身心和谐问题等,构成我们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能否顺利构建和谐社会,在某些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问题有以下三方面:1、我国的养老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养老基金主要覆盖在城市,在农村仅有10%的人自愿参加了农村养老体系,90%的老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需要生活资金和人力方面的资助。但就目前的形势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和考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老年人的寿命的延长,将来要让家庭中的两个独生子女——小两口,照顾4-8位老人是很难做到完美的。特别是有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又不稳定、生活压力大,感到经济困难,精力不足,进而引发家庭矛盾。2、关于医疗保障问题。许多老年人由于身体欠佳,个人退休金用于日常的生活开支还可以,一旦生病住院就难了。特别是有些退休的老年人仅有500-600元的退休金,老伴因早年照顾老人、子女而没有工作,晚年只有靠一个人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子女条件好的可以接济一下,赶上子女下岗或单位不景气的就难上加难了。有句话说的是“有嘛别有病,没嘛别没钱”。因经济收入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造成了有的老年人大病医疗得不到保障。3、老年人的身心和谐问题。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基点,必须有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认同与接纳。现实的老龄化社会中,由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老人独居的增多,甚至有的老年人丧偶后成为“留守老人”。这些老人普遍产生孤独感。他们认为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到老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渴望儿女的体贴和关怀。作为儿女又不得不应对激烈的竞争和快第2页共5页节奏的工作、生活而无暇照顾老人。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两代或三代人的心理不和谐,萌生新的矛盾。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就要以科学、积极和务实的态度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