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及其策略分析【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在农村的特有的环境之下,因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农村环境的影响以其社会的一些直面刺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增强。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农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如何与那些因素相关?又将如何解决呢?都是论文中要探讨的。【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幼儿影响因素策略正文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生成多样的案例需要教师了解农村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和原因。于是在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将范围缩小到农村,针对农村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教师找到更好的方法解决攻击性行为,使幼儿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所谓攻击性行为,有称侵犯行为,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害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和损坏他人财务等霸道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人际关系的还没有行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他的出现表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不协调。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敌意和攻击性能量不断积聚,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以暴力或破坏性行为而宣泄来。习性学家劳伦茨则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儿童的攻击性(或称侵犯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内容。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心理生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积极成分,如坚韧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从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上看,对攻击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纬度,如劳伦茨提出有感情性的攻击与工具性的攻击之分;哈特普提出敌意性攻击和攻击性之分(前者指向人,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或伤害他人;后者指向物品,是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行等动作)攻击一种手段或工具,并不是为了给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其他分类还有:个人推动的攻击与社会推动的攻击;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内藏攻击与外显攻击以及美国心理学家道奇等人提出的反应性攻击(愤怒,发脾气,失去控制,与主动型攻击夺取物品,侮辱或控制同伴)。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个别幼儿由于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某个幼儿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大多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属于这一类)。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它产生的原因也特别的复杂,在纠正时,一是,需要我们找出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要有相当的耐心,因为作为一种习惯,它的形成已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它的消除当然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性。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只要我们能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