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李桂周湖北省团风中学438800【摘要】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化学学科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化学教师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平等的师生交流与落到实处的实验探究等有效教学策略,消除从理想的专家课程到学生习得的课程之间的张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保障化学课程的实效性。【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新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倡举一反三,加强巩固练习,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听从于教师的教诲,被动学习,机械练习,为完成作业而完成学习长期以来,化学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教育层面也往往只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多样化、个性化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化学教育目标观的改变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首先要确立以科学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改变以知识技能为取向的目标观。从课标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现实的生活、周围的生产实际、环境污染与保护、当前的科学技术密切的发生联系,具有崭新的化学气息,而不单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已“存活”了很久的学科最基础的知识。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了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并通过内容标准逐一落实。如《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应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要发展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等等。与旧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新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大大方便了教学。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二)教育时空观的改变教育时空就是教育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育就是要突破教育的封闭状态,打通实际生活与学科间的应有通道,让化学的教与学具有鲜活的色彩。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课标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应强调大力开发新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它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从而建立起校内外教育资源网络。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突破原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生成知识的渠道,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三)化学教学方法的改变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