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和鹰》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思路:《成吉思汗和鹰》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作者抓住老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水杯而展开故事情节。成吉思汗的冲动与鹰的忠诚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把文章推向高潮,直至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把鹰杀死。最后峰回路转,毒蛇的出现使成吉思汗幡然悔悟,得出一个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文章深入浅出,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懂得这个道理。文本的语言描写生动,易于理解;文本包含的人文教育贴近生活,符合现实。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尽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阅读能力,理解、积累、运用文中的词汇和语言。注重知识技能的构筑、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情感价值观。教师始终站在引领者的角度上辅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在关键处点拨,在感悟不深处引领,协助学生对文本展开品读、研究。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把体验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并且明白什么是正确地面对错误的方式。本课的成功之处:一、目标制定比较全面、恰当。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把“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积累语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鹰的忠诚,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这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做到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相,力求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关注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员;教学是师与生彼此进行心灵沟通与精神交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集体交流、小组交流力求形成生与文本、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先自学再集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评价学生发言正确时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发言不恰当的时候能以委婉的语言加以引导和纠正,促使学生发挥了自主性、积极性,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习。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感同身受。例如在鹰连续打翻成吉思汗接的水时,我让学生体会:“鹰一次次阻止成吉思汗喝水,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成吉思汗水里有毒。”并且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忠诚的鹰:“如果鹰会说话,它一定会说:!”让他们融入文章的情境,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样,学生会紧紧把握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四、以想象补充文本中的空白。在文章的最后,在谈对“成吉思汗小心翼翼地拾起死鹰,放进自己的猎袋”一句的理解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成吉思汗把死鹰小心翼翼地拾起并放进猎袋他想做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他要把死鹰厚葬,以此弥补自己对它所犯的过失”,有的说“他要把这只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