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角的分类”是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在自然界和是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形状都类似以角,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打下了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特别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角的读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能力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角、周角。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周角是教学难点。二、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到:扇子、活动角、量角器、挂图、三角板、直尺、长方形纸是我这节课准备的教具和学具。三、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力求创新为宗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具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适当、适量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什么叫做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二、新课教学。1、创设情境,感知直角。挂图展示:长方形画框、时钟9:00时整等直观、抽象提炼出直角,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直角的度数,接着让学生找出三角板中的直角。(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从而得出:直角是90度。板书:直角90度(2)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2.认识平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度,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7)右面图形哪个是平角??3.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师演示。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度,150度……但一定不超过180。学生操作,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向左、有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度的角;一类是大于90度又小于180度的角。教师明确指出并板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体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4.认识周角。(1)教师演示,把折扇慢慢打开,让学生看清扇子把转动了一周,也就是两条边重合了,并画图。学生操作,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