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0页天则经济研究所427次学术报告会:论租税同源、分离与互替主持人:张曙光主讲人:盛洪评论人:安秀梅、贾西津、谢波峰、赵农、杨俊锋张曙光:今天是天则所第427次双周论坛。我们原来请的一个德国教授何梦比昨天晚上病了,所以请盛洪教授来做讲演,他的题目是《论租税同源、分离与互替》。这是很重要的问题,租金、税收、利润几个东西,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有一些研究,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盛洪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先请他就这个问题讲演,然后我们请了几位评议人大家一起来讨论。盛洪:这是我最近完成的一篇文章。2008年有很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分析中国奇迹的原因的文章,张五常教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叫《中国的经济制度》,在芝加哥的有关中国改革的论坛上首次发表,其中提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去年11月,张五常第2页共50页第1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0页教授又在深圳开了一个有关这篇文章的专门讨论会,应张五常教授的邀请,我就写了一篇东西,问题也就由此引出。在这篇文章里,他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县政府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土地价格的竞争上,这种竞争使得县政府之间竞相降价,以致把土地价格降到零甚至是负价格,原因是地方政府可以从税收上得到补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我初次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想象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五常教授把租和税看成是一种互替的经济量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从租税这两个经济量的起源开始探索。它们之所以能够互替,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紧密的关系。租和税有各自的起源时间,但是一般而言,税比租更古老,在没有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税。在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最重要的形式就是井田制。井田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经济模式,它的标准形式就像这张图:一块田分成九份,中间的这块是公田,公田的收入要上交给第3页共50页第2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50页国君。现在还有有关公田收入的性质的讨论,但并没有得出非常一致的结论。我现在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公田的收入是税不是租。我们先看看租和税的概念,虽然它们很相近,但它们定义是不一样的。税是对公共物品供给成本的抵偿,这是它的最重要的性质。由于无法通过市场实现,因为公共物品是不排他的,不具有竞争性,所以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是失灵的,所以税要通过强制性征收。税的第一个特点是对公共物品的成本抵偿,第二个特点是强制性征收。租是因自然资源稀缺而产生的经济量,一般有两种维度。一种是用于同一用途,我们都生产粮食,不同的资源或者不同的地因为地理位置和肥力的不同情况有产出的差额,这个差可以称为租;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资源用于不同的用途,同样的一块地既可以种田,也可以成为树林,还可以进行城市建设,所获得的产出是不一样的,同一资源不同用途之间的差额也是租。一个方面可能是资源的稀缺,一个方面是用途的稀缺,都和稀缺性相关。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农业是怎么诞生的。在上古时期,土地是非常广袤的,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少。当时最重要的不是因为土地稀缺而产生人和人之间的纠纷,然后再产生产权来解决。这种思路实际上是我们知道的一种经典,叫做“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讲的是有一块地,这块地是稀缺的,因为它现在没有私人第4页共50页第3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50页产权,所以大家都在这块地上放羊,每个人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要尽可能地放更多的羊。但是这块地是有限的,这块地就会不堪重负,过度放牧使这块地土地退化,最后被毁掉了,原因是土地稀缺。反过来说,如果这块牧地非常大,放的人非常少,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地悲剧”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因为土地稀缺,所以要建立私人产权,这就给我们一个误导,好像产权的起因一定要土地稀缺。但实际上公地悲剧的背景是牧业,如果考虑农业就不一样了。因为牧业的最大特点是草是自然长出来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