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如同英语一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订的会计准则正在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的计划,我国也发布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但这只是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并不能表示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可,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是一个重大战略。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作为商业语言,实现“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等众多国际组织认可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实质性权威”支持。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更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趋同,本是指线条、运动物体等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其目标在于达到某一个统一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iasb)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前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的全球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高质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会计准则等效不同于会计准则趋同。因为完全趋同是指试图把两套会计准则变成完全一致。但是,实际上完全趋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会计准则等效和趋同在目标上是“求同”即都是为利益相关者投资、筹资提供决策,减少由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而增加的潜在决策风险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融合,也突出了许多优点,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无论在制定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潜在问题。虽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考虑了中国国情、也有讨论稿,但这些准则的制定方式都是“救火式”的,较为被动滞后,如2006年的新准则,一次出台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准则指南,不仅对此消化、吸收、理解需要时间,关键是很多东西直接翻译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大部分是照搬国际会计准则,当时我国除了专职研究国际会计的会计学者以外,基本上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熟知和掌握国际会计标准,多数搞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从事会计工作的实务人员,对于新会计准则,不经讲解都难以理解、掌握,怎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制定的会计准则存有缺陷。而公允价值的反复引入使得人们对新准则实施产生了忧虑,新会计准则能否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执行结果还有待实践检验,另外,我国会计准则还没有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是说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体系虽初步形成但还需日臻完善。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措施(一)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谁拥有准则的制定权,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更多地体现英、美等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精神,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需要调整的差异很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花费大量的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国外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并且承担会计准则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去实现其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国际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问题,其实质实际上是各国的利益之争。我国不应只被动地朝国际会计准则方向靠拢,而应该利用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地位,开拓我...